王凯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伉俪:朱生豪宋清如诗文选》书影
民国伉俪朱生豪与宋清如
《伉俪:朱生豪宋清如诗文选》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那一张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一篇篇饱含真情的率性文字,将我们带进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爱情,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其实,这对民国伉俪的名头并不响亮,与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等光彩耀眼的人物相比,更像是我们身边普通的邻里和乡党。但他们平凡、浪漫而又悲壮的爱情和生平历程,以及对事业的那份执着和坚韧,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也从一个侧面记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一笑低头意已倾
朱生豪与宋清如因诗而相识,因诗而相知,最后也是因诗结缘走到了一起。
朱生豪是浙江嘉兴人,关于他的资料目前留存不多,据当地地方史料记载,他出生于一个破落商人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917年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1921年毕业,获甲级第一名。但天有不测风云,朱生豪的母亲突然病逝,两年后父亲也离世,家庭很快陷入了窘境,小生豪幸亏由孀居的姑母抚养,才得以继续求学。
1929年中学毕业后,朱生豪被保送至杭州之江大学深造。朱生豪在学校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英语水平,这为其日后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埋下了伏笔。大学二年级他参加了“之江诗社”,其文学才华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赞誉,“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这样评价他:“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就在这段时间,宋清如走进了他的生活。
这个明眸皓齿的姑娘长朱生豪几个月,出生于江苏常熟西张栏杆桥日晖坝一名门望族,自小定有娃娃亲。长大成人后,宋清如向家里抗议“我不要结婚要读书”,后如愿以偿进了之江大学,并在之江诗会上结识了朱生豪。多年以后,宋清如对当年初识朱生豪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之江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学生人数不多,环境美丽如画。宋清如读中学时即爱好文学,曾尝试着写些新诗,进入大学后,也参加了“之江诗社”的活动。据宋清如回忆,当时她别出心裁地写了首宝塔诗,作为参加诗社的见面礼:“这个‘诗社’的诗人们,不少是诗词能手。他们交流的作品,不是诗,就是词(古体诗词),可我连平仄都辨不出来,于是宝塔诗无异成了怪物。当时彭重熙(生豪同班友人,词极好)看了宝塔诗后,就推给坐在他旁边的朱生豪看。我注意到,朱生豪看了之后,带着微笑把头低了下去,既没有说话,也没有表情。事后,也许是三五天之后,他给了我一封信,附有他自己的三四首新诗,请我指正。我给了回信,这就开始和他有了信件来往,内容无非是交流创作的新诗。后来,我学写旧诗时,也经常请他修改,从而加深了相互理解。”
自古才子爱佳人,在优美静谧的之大校园里,志同道合的朱生豪和宋清如暗生情愫。毕业前后,朱生豪写了三首《鹧鸪天》送给宋清如,向意中人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①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气亦纵横,同游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洵不群。
招落月,唤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②忆昨秦山初见时,十分娇瘦十分痴,席边款款吴侬语,笔底纤纤稚子诗。
交尚浅,意先移,平生心绪诉君知。飞花逝水初无意,可奈衷情不自恃。
③浙水东流无尽沧,人间暂聚易参商。阑珊春去羁魂怨,挥手征车送夕阳。
梦已散,手空扬,尚言离别是寻常。谁知咏罢河梁后,刻骨相思始自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