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过人的外交家
何英原名何君灿,1914年出生在嘉积镇不偏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时便出洋谋生,当过学徒、工人和店员。“叔父在马来亚打工,经常会寄钱回来补贴家用。”何子权介绍,懂事的何英早早就挑起了养家的担子。
青少年时期的何英就向往光明、追求真理,15岁时在马来亚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了马来亚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巡视员等职,积极从事革命活动,领导广大华侨反对英殖民统治的压迫,1936年被驱逐出境,返回海南。
回到海南的何英曾一度失去与党的联系,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和环境的险恶,四处寻找党,从海南辗转到广州、上海、南京,终于在长沙找到了党组织。
1938年至1944年期间,何英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与中央高级党校学习。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何英于1945年10月奔赴战场。
新中国成立不久,何英调入外交部,历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蒙古大使,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司长,驻坦桑尼亚大使兼驻乌干达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
何英在非洲任职近5年期间,先后参与谈判建交成功的国家有乌干达、桑给巴尔、肯尼亚、布隆迪、赞比亚等5国。以上国家都是刚独立的国家,谈判建交并非一帆风顺。他以充满智慧的外交手段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贡献。
现任外交部副部长翟隽曾在1992年撰文,回忆自己在何英身边担任翻译时的经历。据他描述,何英的外交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也很会做工作,比较“能侃”,而且能“侃”到点子上,待人接物亲切又自然,极有人情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