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特殊化”的海南之子
在距离嘉积镇约4公里的不偏村,坐落着何英故居。这是一排三间横屋的单体建筑,坐东北向西南,是海南汉族传统建筑的一明两暗式,明间为会客厅,两侧是卧室。屋前后均设一米宽屋檐,屋顶建有海南民居习惯设置的“翘头”(鸱尾),房屋并没有什么特殊别致的地方。
这套瓦房曾由何英的大侄子何子畅居住保管,何子畅已于近年去世,其妻周玉兰年近六旬,依然住在故居中。
周玉兰向记者介绍,何英早年的故居因1973年那场特大台风被夷为平地。台风过后,何英受中央委派来到海南考察灾情、慰问灾民,但对自家故居并没有予以“特殊化”的关照,何子畅靠领取救灾补贴,在老房的地基上建起了这套瓦房。
瓦房里配着简单的家具,周玉兰捧出几个相框,拂去框上的灰尘,为记者指点着照片中的何英。
据周玉兰介绍,曾经的老房和家具都被台风摧毁殆尽,只剩下一张雕花木椅还比较完整。新的瓦房于1984年6月建成,当年9月何英回到琼海探望亲友。坐在这把老木椅上,摩娑木椅的把手,何英充满怀念地说:“这是我曾经坐过的椅子。”
除了几张蒙尘的老照片、一张灰扑扑的木椅,瓦房里就再没有何英的任何痕迹了。
有村民向何英提出要求,希望在村中修一口纪念井。何英却连连摆手道:“不要搞特殊化!我当年在战场上的时候,连‘牛脚水’都喝过!这么好的一口井,就不必再修了!”“牛脚水”是指下雨后,路边牛蹄脚印里积的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这点污水对于何英与战士们也犹如甘露一般。村中的水井还十分完好,出水清甜,在何英看来,再修一口纪念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特殊化”。
1986年何英回家省亲,应琼海县委的邀请,在当时的琼海县人民政府礼堂(现琼海市嘉积镇南门商业广场)向2000多名干部作我国对外形势报告,阐述我国政府对外的原则和立场。
何英的故居平凡又普通,但记者停车问路,村人皆遥指不偏村;记者在咖啡厅采访何子权时,邻桌的人都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这位在琼海家喻户晓的名人;琼海市的一位当年听过何英报告的老干部对报告的内容依然记忆犹新……(见习记者 蔡倩 特约记者 王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