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特殊观众”——陶铸和花鼓戏《打铜锣》、《补锅》

文热心

2013年09月17日08:44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一个“特殊观众”

1. 两个小戏

当年,李小嘉在花鼓戏《打铜锣》里扮演“林十娘”。她把一个自私自利、泼辣狡黠而又知错改错、良心仍存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她的搭档——著名花鼓戏艺术表演家凌国康,也将正直、聪明,却又有着“喝两口”小毛病的农民“蔡九癫子”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与此同时,李谷一、钟宜淳、彭复光搭档演出的《补锅》,则被誉为“唱、念、做、打的完美结合的作品”。

专家如此评价:“两剧情节都十分生动风趣,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表演精彩,唱词利落,也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演出之后,两剧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风靡一时。

李小嘉告诉记者,两个湖南小戏风靡全国,有其时代背景。当时,全国重视现代戏的创作,许多剧种都有现代戏出台。出台最早的是河南豫剧《朝阳沟》,评剧、沪剧、山东吕剧等也不甘落后。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创作了一批现代戏。《湖南戏剧志》中的一段记载——“6月17日至7月10日,湖南省1964年现代戏会演。640名代表参加,演出25场,41个剧目。出现《打铜锣》、《补锅》等一批优秀戏曲剧目”,足可印证李小嘉的说法。

《打铜锣》、《补锅》在湖南叫好,而真正把它们推向全国的是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

2. 组织会演

1965年8月,在陶铸的亲自过问和安排下,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在广州举行。

东道主广东献上的是由饮誉海内外的红线女主演的《山乡风云》;河南带来的是豫剧《人欢马叫》,由大名鼎鼎的常香玉主演。

湖南带去的是“湘菜”——《打铜锣》、《补锅》等几个地方小戏。这几个戏虽然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但演员们却都名不见经传。“当时我21岁,李谷一20岁,凌国康大一点,也只是28岁,可谓初出茅庐。要跟大牌们打擂台,行家们捏着一把汗,我们心里也忐忑”, 李小嘉说。“随团的领导心里也没有底,带队的胡代炜同志就组织一批人,坐在观众中,听议论,看反应。”

演出的大幕快要拉开时,化好妆的李小嘉溜到侧幕偷看观众席:剪着小平头的陶铸正乐呵呵地看着舞台,前排还坐着香港影星夏梦、朱虹、石慧等。

“新媳妇岂躲得过家娘?”演员们想到此反而心里轻松了。“咣!咣!咣!”三声锣响,拉开了《打铜锣》的帷幕。随着“蔡九哥”“秋收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的喊声渐逝,李小嘉——“林十娘”倒退出场。只见她背身偷步,藏在篮子里的“鸭子”一“叫”,便迅疾转身,遮掩篮子,以防被“巡视”的“蔡九哥”发现……一招一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十娘偷偷放鸭而又怕被抓的心理……轻快活泼、优美热烈的音乐,风趣幽默的语言,笑料迭出的情节,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观众倾心不已。剧终,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