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特殊观众”——陶铸和花鼓戏《打铜锣》、《补锅》

文热心

2013年09月17日08:44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一个“特殊观众”

3. 赶拍电影

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第二阕戏《补锅》演完,剧场休息,陶铸却不按规矩出牌,“冲到”后台,“噼噼啪啪”来了一番祝贺和表扬,演职人员一时懵了。

看完戏,陶铸当场指示,《补锅》马上到“珠影”拍电影,在这次汇演闭幕式上放映。拍完《补锅》,《打铜锣》马上进厂。

报纸,电台立即掀起了赞美《打铜锣》、《补锅》的热潮。第二天,广州各报均以显著位置报道“花鼓戏征服广州观众”。据统计,在中南五省会演和进京会演期间,包括《人民日报》、《戏剧报》在内,全国10多种报刊发表肯定性的评介文章40余篇。

其实,《打铜锣》、《补锅》能在广州出风头,确有其基础。据《湖南戏剧志》载:1965年2月,为准备参加中南五省会演,省委成立了湖南省戏剧领导小组,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任组长,省人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等单位负责人都是领导小组成员。这些成员不但亲自带领剧作者深入生活,研究剧本提纲,和剧作者共同商量剧本创作,还反复阅读剧本,反复看排练,听唱腔,反复组织和参加讨论。

李小嘉记得,在排演《打铜锣》时,他们那些生活在城里的演员,提前两个月到农村参加春耕,体验够了,再回来演戏。她的话没错。

采访长沙县春华镇时,当年与演员们接触颇多的“土著”章资超告诉记者,是他找到村里一个补锅匠,让出演《补锅》中李小聪一角的彭复光,向那师傅学习喊“补锅”。“当然,台上喊的艺术化了”,章资超补充说。

记者还记得,原江背区副区长陶冶说过,《打铜锣》的剧本是柯蓝小说《铜锣三打》改编的,而柯蓝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生活基地就在长沙、平江、浏阳交界处的一个山村,他本人就多次接待过柯蓝。

可见,小戏的创作却是大动作。

4. 力挺两戏

正当李小嘉们沉浸在成功喜悦中时,不同声音出现了:“《打铜锣》有什么好,充其量塑造了两个中间人物……”“《补锅》是新才子佳人戏,是吊膀子的戏……”

这一年,文艺界正在大批邵荃麟“中间人物论”,说《打铜锣》是演中间人物的,不正是要和批判热点挂起钩来吗?

在这关键时刻,陶铸说了话。他在会演中间的一次大会上说:“打一次铜锣,集体少损失那么多谷子,蔡九还是有功劳的。”陶铸还反驳说:“《补锅》是一出很好的戏!怎么能说是新的‘才子佳人戏’呢?世界上有男的有女的,就会有恋爱,正大光明的恋爱为什么不可以?两个高中学生,一同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劳动,互相爱慕,那是很自然的,况且其中一个是向来不被人重视的补锅匠!”他旗帜鲜明地说:“这出戏提倡这种革命的爱,阶级的爱,我赞成!”

又有人说,那个小姑娘(指兰英)表演得“不够庄重,有点风骚”,对小聪哥动手动脚的。陶铸却表示,小姑娘单纯可爱,怕小聪哥“露馅”,情急中踢一脚,很正常嘛!还说,看了《补锅》就不要看《拾玉镯》了……

陶铸的力挺,令李小嘉们如释重负,轻松演出了。随着电影《打铜锣》、《补锅》拍成放映,“林十娘”、“蔡九哥”和“兰英妹子”、“补锅匠李小聪”、“刘大娘”开始走向全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