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深切缅怀习仲勋同志

李子奇

2013年10月10日08:47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深切缅怀习仲勋同志

习仲勋同志对陇原大地和甘肃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从1954年起就一直在甘肃工作,在甘肃历史发展的丰碑上,在庆阳老区群众的口碑中,我看到和听到关于习仲勋同志的感人事迹实在是太多了。1930年春天,中共陕西省委派仲勋同志到长武县国民党驻军中从事兵运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生涯。1932年4月,他亲自组织指挥发动两当兵变。之后,和刘志丹等同志一道,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陕甘边区创造性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建设,创建并巩固扩大了南梁革命根据地,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改编后的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1930年起到1952年,20多年的岁月,仲勋同志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长期转战于陕甘宁边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有一次我去环县调研,当地群众给我讲述了不少关于习仲勋同志的故事。有一天,习书记和苟广德(当年任洪德乡贫协主席)一块下乡工作,傍晚时分,苟广德不慎扭伤了脚,疼得无法行走,习书记就硬把苟广德给背了起来,走了两里多路程。有一次,县委的通讯员狗娃拉痢疾病倒了,习书记亲自给他抓药并熬煎让他服用,把狗娃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户姓梁的群众家里娶儿媳妇,当时,当地群众识字的很少,没有人会写对子,有人提议能否求求习书记,于是,梁家人便拿了红纸来找习书记,习书记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很快地写出了一大四小的五副对子,有趣的是,洞房的门上,他还就这一对新人的名字撰写了一副雅俗共赏的“潜字联”。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共产党的县委没有衙门架子”等评价很快传扬开来,许多群众积极主动前来给环县县委提供情报、支持工作,使党的基层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甘肃人民忘不了仲勋同志,仲勋同志也一直心系着这里的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仲勋同志虽然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在百忙之中,他依然经常关心、关注着甘肃的建设和发展,惦记着庆阳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牵挂着环县的脱贫致富。每当有老区的干部、群众到了北京,他都抽出时间会见、会谈。凡是汇报到老区工作和建设方面的事情,他都要认真地倾听和过问。1958年冬天,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来甘肃调研,鼓励甘肃的同志“要艰苦奋斗、坚持苦干,为甘肃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1984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甘肃定西地区调研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仲勋同志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费孝通先生的调查,是理论结合实际,经过认真分析论证之后提出的好意见,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可行的,请子奇、光毅同志参阅,并制定出规划,提出具体措施,分期实施”。看到习仲勋同志的批示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在充分认清省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思广益、锐意改革,逐步理清和形成了全省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条路”的陇原发展战略方针,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发展高产农田;“没水的地方走旱路”,兴修梯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水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组织劳务输出,开展移民搬迁活动。并重点建设河西走廊、沿黄灌区、陇东三大粮仓。我们还提出了符合甘肃中部地区实际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年粮食过关”的奋斗目标,广为种草种树,大搞小流域治理,努力改变生态环境。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甘肃农业连续实现8个丰收年。听到甘肃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消息后,仲勋同志非常高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习仲勋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