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与群众一起排队买鱼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了解广东省情,抓住广东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广东经济,除了安排主要活动,习仲勋还非常重视到基层调查研究。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到基层走走,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琚立铭说起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习仲勋刚来广东时,住在珠岛宾馆4号楼,交通科门口有个卖鱼卖肉的小档口。那时买鱼买肉要凭票购买,要排队。有些老人家凌晨三四点就去排队,为了方便,有人就放个小砖头、拿个小凳子占位。有时习仲勋也在早上五点多钟和群众一样去排队,体验群众的生活。后来,他在省委会议上说:“广东四季常春,是鱼米之乡,鱼米之乡没鱼吃,买来的剥皮鱼过去都是当肥料撒在地里的,现在都是香饽饽。这样不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搞社会主义不是贫穷,要尽快提高生活水平。”
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广东在全国率先放开政策,缩小统购统销的商品品种,从100多种减少到20多种,最后减少到8种,这样一来,物资大大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李军晓讲起了另外一件事:1978年7月到8月,习仲勋先后考察宝安和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他接触了很多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的、实际的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的鲜活的资料。在听取宝安县领导关于吸收外资搞加工业、小额贸易的工作汇报后,他立即鼓励当地干部:“说办就办,不要等”,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干,不要去管它什么主义,有好的地方我们就要学。
部署建立深圳珠海“贸易合作区”
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广东特有的偷渡问题或许是广东能率先改革开放的其中一个特殊因素。
习仲勋对“左”的一套深恶痛绝。1979年1至5月,广东偷渡香港的问题达到历史高点,其中最严重的是深圳所在的惠阳地区,外逃人数占全省的60%以上,逃港被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为此,习仲勋到当时的宝安县进行调研,发现一河之隔的香港和内地两边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外逃人员是去讨生活了。习仲勋认为,“这是我们长期‘左’的路线和‘左’的政策带来的恶果,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要怪就怪我们没有把群众生活搞好,没有制定好的政策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针对深圳的特殊情况,习仲勋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大搞补偿贸易、外来加工,办出口加工区,希望用这些办法尽快促使解决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正是这个要缩小内地和香港之间差距的为民谋利的想法,即搞“贸易加工”、创办“贸易加工区”的改革新思路,成为开创经济特区战略的先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广东就在习仲勋带领下开始摸索“贸易加工区”的具体办法,酝酿建立大规模出口基地,部署在深圳、珠海两地成立“贸易合作区”。
“习老看问题看本质抓要害,”琚立铭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华侨以及台商来广东考察,在一次外经贸的会议上,习仲勋直率地说:“现在,人们都说你们来祖国投资,第一是爱国,第二才是赚钱。此话不对,你们实际上第一是赚钱,第二才是爱国,不赚钱你们爱什么国。”那些华侨就笑了:“习书记讲得对,我们来投资,当然有爱国心,但是不赚钱,谁来呀。”
这一时期,一直萦绕在广东决策者头脑中的一个问题是:香港弹丸之地,80%以上是广东人,为什么香港能把经济搞好而广东却不行?省委研究认为,根本的出路是向中央提出,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机动余地,广东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