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小家书中的大道理

——从家书看刘少奇教育子女的几个观点

魏芬

2013年10月12日15: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丝毫不搞特殊化”

刘少奇在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来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子女,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就搞特殊化,而要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丝毫不搞特殊化”,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获得事业成功、创造美好生活。他认为:干部子弟容易骄傲,特权思想重,恰是这些人首先应该到农村去锻炼,不然很危险,会变坏的。(参见刘少奇在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汇报文教工作时的谈话,1957年3月20日。)

育人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之中一直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刘少奇认为:勤俭是一种美德。“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在家庭教育中,刘少奇始终注意这一点,他身体力行,厉行节约,给子女和亲属们作出表率,并要求他们也这样做。刘允若在苏联学习期间,刘少奇夫妇给他寄去一双新鞋,在信中还特意嘱咐他“把上次买的大半号的鞋给允斌或托人带回”。实际上,孩子们从小就已经习惯家中这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人每年只能买一双新鞋。王光美亲生的4个孩子中,刘源是唯一的男孩,但他在生活上没有丝毫的特殊。他用的铁皮铅笔盒,也是姐姐传给他的,后来连盖都盖不上了,就用一根橡皮筋勒着,继续使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前,谁也不能例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刘少奇一贯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认为这是“我们民主生活的一种极重要的表现”(《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页。),把能够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作为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重要标志,同时他也以这一标准来规范子女的行为,教育子女要通过接受批评和监督来提高自己。1955年7月6日,留苏学生恽希仲致信《人民日报》,对留苏学生中某些高干子弟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对干部子弟的教育,父母和接近干部子弟的首长负有不小的责任”,并建议“不要姑息干部子弟,并取消他们的特殊待遇”。刘少奇得知此事后,亲自写信答复他:“你关于加强对干部子弟的教育和取消对干部子弟的特殊待遇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我赞成你的意见”(刘少奇给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恽希仲的复信,1955年8月11日。),并针对干部子弟的个人主义问题向恽希仲作诚恳的检讨。一位国家主席亲自写信正面回应普通群众的批评并勇于作自我批评,体现了刘少奇作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凛然正气。针对刘允若留苏学习期间因为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而产生不满情绪,刘少奇在写给他的信中引用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他克服不满情绪,改掉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的毛病,保持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刘少奇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