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芬
[摘要]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少奇;家书;家庭教育
翻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的生平卷宗,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刘少奇与子女们书信往来频繁。在这些书信中,刘少奇针对子女思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耐心细致地举事例、摆事实、讲道理,与之交流与探讨,使子女得到教育和启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正是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家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长久学习和体会。
“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青年彻底涤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信仰、旧思想,树立新的世界观,使他们的思想清朗起来,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要求子女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他经常教育子女,要“抛弃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下定决心,同劳动人民一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次子刘允若在留学苏联期间一度存在个人主义思想,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刘少奇分别于1955年5月6日、6月20日,1956年1月21日、2月1日连写四封长信劝解开导。这还不够,1960年3月6日,刘少奇又在王光美写给刘允若的信中将他的问题加注为“主要是由于世界观问题没有解决”,建议他通过回国参加整风学习,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这样“心情就可能会舒畅一些”。在刘少奇的帮助和教育下,刘允若摆脱了个人主义思想,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过程中,往往遇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对此,刘少奇告诫子女,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点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参见《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6—477页。)留学苏联的长子刘允斌学业即将结束时,刘少奇特意写信对他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刘振德:《我为少奇同志当秘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在父亲的教导下,刘允斌作出了顾全大局的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原子能科技研究事业。在自述和写给子女的信中,刘少奇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把名利当作理想,这理想是庸俗的,青年要有高尚的理想,就是为了六亿人民的幸福,宁肯自己吃亏,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做建设时期的开路先锋,不怕吃苦,准备在野外干几十年,最后人民会信任你们。”(《刘少奇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你能如此做去,你就会获得成功,而你个人所需要的一切,也将会获得满足。”(刘少奇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1958年9月9日。)他的这些话虽然通俗,却诠释了这样的深刻道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为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的同时,个人的价值和幸福感也得到了实现。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