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铁路”的艰辛岁月

 

2013年10月14日17:20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老铁路”的艰辛岁月

老司炉工韩名光:

高温炙烤,进隧洞险些丢了命

1961年,老铁路工人韩名光还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老家文昌的他走进海南铁路办事处时,已是一个在广西贵县糖厂有过铁路运输驾驶经验的年轻人,他的理想是当一名铁路机车司机,来应聘的也是司机岗。但因为资历尚浅,他被录用为驾驶室的司炉工。

“什么是司炉工,就是给蒸汽机添煤火。”韩名光在机务段做了10年的司炉工。老式蒸汽机车KD5、D51等型号都是日本侵占海南期间留下的,空间狭小,司炉工就是在火车机头司机座位偏下方的位置,给一个长2米、深80厘米左右的煤炉添媒。

煤炭燃烧时温度非常高,这曾让老韩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记得有一次,火车穿进石碌一个300多米的隧道时,车厢里几乎像被抽走了空气,我没法喘气了。”情急之下,韩名光迅速拽来一条毛巾,蘸水堵在鼻子上,狠命地吸了几大口,这种接近窒息的感觉让老韩有些后怕,此后,在司炉工岗上他越来越有经验,每次出车,随时必带好一条沾水的毛巾。

司炉工岗艰苦异常,忍受不了的工人一个个离开了,司机少了,一个大的轮班,韩名光常常要上一天一夜。“那时,从八所到石碌火车陈旧,时速每小时才20多公里,八所到石碌52公里的铁路,火车起码要开上2小时。”韩名光说,最多的一次大长班,他一个班跑下来,往返了八所和石碌间12趟,几乎创了当时的一个记录。直到1970年代,机车换成了国产的解放牌、建设牌等大型蒸汽机车,局促炙烤的司炉工的工作条件才稍稍好一些。

老铁路教师徐继春:

病号才能吃上南瓜红薯

1959年从江苏到海南来的徐继春老人,最终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海南铁路事业。那一年,跟老徐一起来支援海南铁路的总计9个人,到1966年时,徐继春当上了八所站的站长,到1982年,他又转任海南铁路党校做了一名教师,常常向年轻人讲起当年的奋斗故事。

徐继春说,在1960年代,人们常讲的“火车没有汽车快”,是对当时最真实的描述。那时火车时速最快也就60公里/小时,大部分火车都达不到,从三亚到八所不到200公里的路,一般都要开上6个小时。

“艰苦的日子最终还是熬过去了,坐在今天如此舒适的东环高铁上,有一种幸福感呐!”徐继春告诉记者,在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的艰难岁月里,修建铁路,为了国家和海南建设,铁路工人是饿着肚子硬挺过来的,每一个铁路工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徐继春还记得,因为物资短缺,当时单位食堂饭桌上摆着盐水,少得可怜的口粮,工人们多是蘸着盐水就下肚的。偶有生了病的职工,可以“开小灶”,食堂会给配零星的一点南瓜、红薯,但是,要吃到这些,必须要有医院开具的证明。

如今西环高铁已开工建设,徐继春说,“我跟工友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对以后的年轻人讲,让他们懂得,正是有一代代铁路人的努力,岁月的艰苦才会一去不复返。”

相关链接

日军侵琼时铁路建设:

一寸路堤一寸血

几方枕木一生命

1939年侵占海南岛后,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海南人民遭了大殃。

据东方市史志办主任黄成介绍,在修建石八铁路时,由于大部分需要穿越山林和丘陵灌丛地带,地形万般复杂,尤其是宝桥以东的山岭地段,属于花岗岩和契碎石层,进入石碌岭必须要筑建隧道,沿线包括了跨越昌化江的大中小桥梁十多座,工程艰巨异常。

在这样的背景下,修路劳工每天要挖填土石方、开山爆破、清土运石、灌浇混凝土,劳动强度大得难以想象,每天劳动出工最短的都要达到十几个小时。

由于粮食短缺,日军每天发给劳工的只有4两饭团,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天气炎热,山林地带蚊蝇孳生,许多劳工水土不服,生病无医无药,得了传染性疾病的,则被弃之郊野或者拖出活埋。有的劳工忍受不了而逃跑,一旦被抓回来即遭到刀砍或枪毙。

据史料记载,1942年发生疟疾和霍乱传染病时,因没有任何医疗措施,日本特工把患有疾病的劳工推进火场活活烧死,惨不忍睹。八所海边还遗留当年掩埋劳工尸骨的“万人坑”。在建筑石碌隧道时,一次在洞内发生了坍塌,70多名劳工也被活埋。最终未能找到这些为铁路献出生命的人们的后代。 (记者 杜颖 苏庆明 高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