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回到庄里镇,我之所以想起这位当年以年轻著称的老革命家,把瞻仰他读过书的立诚中学,拜谒他长眠的墓地,当成我预定的行程,不仅因为他多次受到毛主席赞赏,也不仅因为他就出生在离庄里镇只有25里的淡村镇中合村,还因为他曾是我父亲贺龙的老搭档,两个人在两年多的战争岁月中,互相仰慕,休戚与共,至今仍让我们惊奇和向往。虽然他比我父亲小17岁,但同样是我的父辈。
我父亲和习仲勋第一次见面,是在关中腹地的泾阳县云阳镇。那是1937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部署,我父亲率领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驻扎在富平县庄里镇,等待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当时红军前总在云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红军改编的有关事宜。会议决定由关中选派一批兵员补充一二○师,直接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会后,关中特委一位特别年轻的负责同志就关中苏区的军事斗争和兵员选调问题,专程到庄里镇来拜会即将出任一二○师师长的我父亲。我父亲对关中特委的热情周到,对那位特别年轻的负责同志的谦逊和诚恳,印象深刻,一再对他表示感谢。那位特别年轻的负责同志说,贺总,你知不知道?我就是富平人。你们驻扎在庄里镇上的立诚中学,是我读过书的母校,而且我就是在这所学校参加共青团,投身革命的。现在你们就要从这里出发去打鬼子了,我们组织人民群众支持自己的队伍,还不应该吗?
是的,那位关中特委特别年轻的负责同志,就是习仲勋。和毛泽东第一次见他一样,我父亲当时感到他是这般平实,这般沉稳,不禁在心里惊叹:难怪毛主席这么看重他,赏识他,年轻有为啊!从庄里镇回去后,关中特委在关中部队和游击队中层层动员,精心选拔,抽调了500名优秀战士,编成一个补充团,由特委宣传部长郭炳坤带队,开到庄里镇向我父亲报到。望着这支士气高涨、差不多清一色由西北汉子组成的队伍,父亲大喜过望,一个个捶着他们的肩膀说,你们的习书记真是慷慨啊,给我送来了真正的子弟兵。
几十年后,父亲已不在人世,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习仲勋同志撰文回顾那段历史时说:“那时我任关中特委书记,还是一个青年,对贺龙这位‘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民军领袖、南昌起义军总指挥、赫赫有名的红军统帅仰慕已久。我同他会面是在红二方面军总部,关向应、甘泗淇等同志当时也在那里。我们一见如故,十分亲切。贺总那堂堂的仪表、潇洒的气度、如火的豪情和爽朗诙谐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几度在贺总的领导下工作,有段时间曾随他之后共负一个方面和地区的领导之责。长期的相处,贺总的优良品德和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值得大家学习。”
习仲勋上述有段时间同我父亲贺龙“共负一个方面和地区的领导之责”,是指1947年7月到1949年10月我父亲离开西北挥兵进军大西南那段日子。在这之前,他用了12年,从陕北的一个群众领袖成长为党和军队领袖集团的一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攻陕北,他担任由彭德怀任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兵团政委,协助比自己年长15岁的彭总连续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镇三战三捷。至此,扭转了整个西北的战局,开始转入内线反攻。1947年7月21日至23日,鉴于战争形势突飞猛进,中共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我父亲贺龙统帅的晋绥军区重新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由我父亲任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中央做此决定,说穿了,是此后由彭德怀在前线管打仗,由我父亲贺龙统管后方,这样前方与后方便达成纵深一体化了。前提是,我父亲必须把他从湘鄂西带来的部队交给彭德怀指挥,由战场指挥官改为粮草官;习仲勋也要撤出战场,回到后方与我父亲同甘共苦。但在党的决议面前,我父亲和习仲勋都毫无怨言,毅然赴命,两个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在以后的三年头两年多时间里,我父亲和习仲勋风雨兼程,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反复在黄河两岸奔波。从边区向四周蔓延的战争,就像一棵大树,把无数条根须伸向后方:抬担架,救伤员,修筑工事,筹措粮草,运输各种军需物资,肃清奸细,动员参军,接受和改造俘虏……哪方面都不能耽误。前线和中央机关向后方要人,要粮食,要子弹,一个命令下来,第二天顶多第三天就要送到。但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我父亲和习仲勋运用驾轻就熟的指挥艺术,迅速组织了两万名游击队和十万民兵,像天罗地网般撒在陕北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断敌交通,拔敌据点,伏敌车队,夺敌给养,缉查敌特,有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边区遭受连年大旱,农业歉收,财政经济困难,动员群众发展生产也不能延误,可青壮年都上前线了,劳动力奇缺,那就精兵简政,紧缩开支,把从机关和学校挤出来的人员全部调来种地。特别是为前方筹集粮草,输送军事物资,雷打不动,是没有任何价钱可讲的。当时西北野战军共有兵力约六万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及游击队约两万人,每月需要粮食一万六千多石,一粒都不能少。父亲和习仲勋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征粮、催粮、运粮。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