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贺捷生追忆习仲勋:眷恋这片大地 

2013年10月18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寒冬来了,父亲和习仲勋开始把精力投向历史上著名的土改纠偏。因为新年就将到来,解放区在不断扩大,而土地是群众的命根子、战争的命脉,如果不解决土地问题,不仅来年的春种秋收将受到影响,而且任由“左”的风潮蔓向全国,势必让后方大乱,断送前方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正好习仲勋在陕北土生土长,又最早在这里领导革命,熟悉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早在中央小河会议期间,他就注意到了边区土改中出现的损害中农和民族工商业者利益、乱斗乱打的错误做法,指出此种偏向必须纠正。

1947年12月下旬,我父亲和习仲勋一起去米脂县杨家沟出席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听取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会议期间,习仲勋应约到毛泽东在扶风寨的住处,向毛泽东汇报陕甘宁晋绥边区的战争、生产和群众生活情况,特别提醒不能让土改过火的倾向发展下去,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会议结束时,新的一年已到来,习仲勋和我父亲兵分两路,我父亲回联防军司令部主持工作,习仲勋率领工作组直接插到绥德、米脂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检查和指导土地改革,从绥德地委开始着手纠偏。1月4日,在杨家沟中央会议结束后的第七天,即致信西北局并转党中央,汇报绥德各县在土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土地改革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毛泽东看到这封信,立刻给我父亲和习仲勋及西北局发来电报,表示“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1月5日,习仲勋从绥德地委前往子洲县检查工作,连续三天,没日没夜地找各级干部和群众谈话,了解土地改革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他在子洲县整整待了九天,这是扎扎实实搞调查研究的九天。九天下来,看到“左”的偏向造成的祸害,血泪斑斑,触目惊心。1月19日,习仲勋奋笔疾书,再次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出土改纠偏工作刻不容缓。电报列举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引起中央重视。在写这份报告时,他的心里非常痛苦。因为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农民运动,建立革命政权,该打的土豪打过了,该分的田地和浮财分过了。抗战八年,党中央驻扎在延安,中央机关和数万部队的吃喝,都离不开群众的省吃俭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解放战争开始了,战斗部队人数越来越多,仗越打越大,群众对战争的支援,无不倾其所有。不久前他到绥德、米脂一带征粮,亲眼看到老百姓宁愿吃糠咽菜,也要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部队,有的还把未完全成熟的高粱、豇豆提前收回来,连夜炒干充当军粮。但边区一些地方的土改却不分青红皂白,搞“查三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把许多勤俭持家的劳动者打成地主富农,如此折腾下去,这怎么得了?像富平县庄里镇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的后人,红二方面军进驻镇子后,不仅拿出了家里的钱财,而且动员全镇的人,一次就为部队筹粮数万斤。现在要“查三代”,把这些人捆起来,当成斗争对象,哪有这样的道理?因此,在电报末尾,他悲伤地写道:“我看一有‘左’的偏向,不到半月,就可把一切破坏得精光。”

毛泽东在接到电报的次日,复电习仲勋,又一次表示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望坚决纠正“左”的偏向,并指示各解放区务必改正“左”的错误。

习仲勋的这次有关土改纠偏的实地调查研究,时间长,沉得深,专注度高,巡视面广,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掩饰矛盾。每到一地,都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应该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收到回电后,又把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研究、思考和疑问,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论证,得出答案,实际上充当了毛泽东的土改特使和拨乱反正先行者的角色,因而引起全党的关注。调查研究归来,他迅速与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边区政府三方达成共识,决定在陕甘宁和晋绥边区全面展开纠偏。紧接着,习仲勋和我父亲,还有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马不停蹄,各自带领工作组奔赴各县纠偏。用我父亲后来的话说,纠偏如救火,他们是“跑着纠”。到这年的4月,事态得到了有效控制,西北的土地改革终于回到了正确轨道。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吴思瑶、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习仲勋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