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
点校《崖州志》科学求实
点校《崖州志》的过程,虽然仅为短短的10天,但郭沫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令当时了解这段经历的人们不禁唏嘘感慨。周德光回忆说,郭老是当代文坛巨擘,校点一部县志实属轻而易举。可是,他本人并不这么看。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了大量原始资料,校考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崖州志》原版本,当时县档案馆存藏了一套另三册,郭沫若先生看到这套书有缺蚀,为此,专门请广州市委领导罗培源向中山图书馆借来一套手抄本,又怕抄本有误,后又通过中山图书馆借得一套保护如新的原版本。
周德光说,“据我们所知,至今为止,全国也只发现这三套本子是较齐全的。也就是说,郭老当时把所有的原始资料都搜集到手了。”他在给崖县县委的书信中写到,“图书馆中竟以抄本保存,可见书之难得。中山图书馆印本完好如新,非加意护惜,不能有此。”
在点校中,为了订正旧版本的某些谬误,郭沫若还在多处作了眉批,提出存疑。
郭沫若对点校一事细致认真的程度,在来往书信汇集成册的第一页就有了展示。他在标有中国科学院字样的信笺纸上写到:“外《崖州志》一部十册,又另卷三册,并送崖县委书记处。要收条。”
周德光说,郭沫若在信中长篇记述的殷勤教诲,何其语重心长,而郭老在将底本退还县委时,附上的这封亲笔信。其中,“要收条”三个字的右侧旁,郭沫若先生添加了双圈点,表明爱护备至,十分郑重其事。他认为珍贵的东西,更不能从自己这里借出而出现遗落,因而十分认真地要来了收条。
三亚市档案局局长苏才忠感慨地说,《崖州志》约37万字,郭老用10天时间,逐句逐字点校批注,平均每天要处理三四万字。其时,县委派两位工作人员充当剪贴及笔迹填仿的助手。据他们回忆,郭老昼夜拥书,手不停披,工作十分辛苦。这更可见其科学求实的态度与精神。
赞誉海南似故乡
在往来书信中,一封在1963年由中共崖县县委写给郭沫若的汇报重印情况的书信上,郭老在信的左上方欣然留笔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谢谢你们。海南岛仿佛是故乡,我相信将来总有机会再来看望你们。”
“短短的一句话,承载了郭沫若先生对海南的一份深情。”在被问及故乡的比喻时,陈人忠分析说,当时的崖县,虽是小城,但已是中国南方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海,气候温暖,1950年代开始,从国家到地方,不少人已经慕名前来,私下有人称这里为“冬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讲,是被很多人都认可的养生之地。
郭沫若曾数次来到海南,到过崖县,在1960年代点校《崖州志》时,他曾两次住在鹿回头有“椰庄”雅号的招待所。而那里,也曾是当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为招待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而修建的。近处看,酸豆树傲然挺立,凤凰树穿插其间,三角梅鲜色欲滴;远处望,红豆离离,依山傍海,此处此景,有自成一派的柔情与浪漫、魅力与安然,这也令郭沫若先生许久难忘,激情满怀。
曾陪同接待过郭沫若的海南地方文史研究者蔡明康说,故乡,往往是让人产生最美好回忆的地方,在时隔一年后收到崖县县委的书信时,美景重现眼前,回想到秀丽的海南,难以抑止的挚爱让郭沫若先生留下了这句生动的话语,是情之所至,也激励着后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记者 杜颖 实习生 于丽丽 通讯员 张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