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962年,郭沫若先生点校《崖州志》期间,在给崖县县委的信笺上批语———

郭沫若:“海南岛仿佛是故乡”

杜颖

2013年10月21日14:49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海南岛仿佛是故乡”

1962年2月郭沫若在三亚鹿回头点校《崖州志》。

郭沫若点校(红笔为校批)过的《崖州志》原件(内页)。武威 摄

存于三亚档案馆的郭沫若点校过的《崖州志》原件 武威 摄

郭沫若题写书名的《崖州志》。

1962年,文坛巨擘郭沫若先生点校《崖州志》,既为业界留下了学术成果,也留下了他对海南的丰富情感。海南省档案局和三亚市档案局近期对外公布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点校《崖州志》时期,与崖县县委的往来书信。这份长达百余页于1963年归档的永久性档案,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50年前郭沫若先生与海南之间不解情缘的追溯。

历史和命运,似乎常含有某种不可预知的定数。

1962年,文坛巨擘郭沫若先生点校《崖州志》,既为业界留下了学术成果,也寄予了他对海南的丰富情感。郭沫若在给崖县县委(今三亚)的信笺上批语留下了这样一段难忘的话语:“谢谢你们。海南岛仿佛是故乡,我相信将来总有机会再来看望你们。”

令人引发联想的是,8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来海南时也曾写过“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绝世佳句。苏东坡与郭沫若同为四川人,同将海南当作自己的故乡,其感情之真挚溢于言表。

苏东坡也好,郭沫若也好,他们挚爱海南的情愫,均未因时间的流转而有所改变,或许这就是后人热议所指的“未曾预知的定数”。

感叹《崖州志》保存艰难

“郭沫若是我国文坛大家,1962年受崖县县委的邀请,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三亚,亲自点校《崖州志》,彼时,郭沫若先生已70高龄。他用10天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完成了《崖州志》的整理点校工作,而当年从广东调借和翻阅的古籍图书就多达30多部。郭沫若点校十分认真,认真到每一页、每一句、每一字、每一个标点都亲自标上,还写了按语。”原三亚市政协主席陈人忠回忆当年看到郭老点校版本时,满眼皆是惊讶和感佩。

为了考证史料的真伪,郭沫若亲自到天涯海角和大小洞天,登临摩崖石刻进行考证,澄清了不少人的疑惑,为三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960年代郭沫若看到的《崖州志》,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开局纂修,次年成书的版本。民国三年(1914年)才得以付印,当时,崖县知事郑绍材和崖县劝学所所长孟继渊亲自携缮稿到广州石印,只石印了“一百套,分饷州人”(郑绍材跋语)。

正是因为印数太少,加上海南潮湿,蠹鱼白蚁之害严重,又经历多年战乱,到解放初期,该书在崖县内已经很难见到。

1953年,原崖县委副书记(后为书记)陈国风在土改斗争中获得了此书时,已是当地仅存的孤本。

在1962年得到郭沫若先生的点校之后,《崖州志》于1963年重印。

令人心绪起伏的是,距此书重印发行仅两年多时间,“文革”就爆发了。“崖县两位县委书记胡辰祥和董早冬(两人均为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兼崖县委书记)都因《崖州志》重印一案,被扣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罪名‘彻底打倒’,受尽了残酷的迫害。”原三亚地方志办主任周德光对这部写满郭沫若手迹的《崖州志》,百感交集,涕零满面。他深深感受到,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在史志工作领域中前人所经过的路程,何其艰难曲折!

《崖州志》近一百年来,人世沧桑,经历史海沉浮,这本志书能够传承到今天,非常不易。

本报记者在三亚市档案局馆藏的往来书信中看到,郭沫若在亲笔书写《序重印崖州志》中说:“书共二十二卷,分订为十册,于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物、典制艺文纂集颇详,颇有史料价值。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唯原书印数太少,加以海南潮湿、蠹鱼白蚁颇多,书之存者似已无几。”

为《崖州志》印数之少,郭沫若生发了一番对保护《崖州志》的感叹。在重游崖县期间,郭沫若向海口市委又借来了一部,海口市委仅存的一部让郭沫若先生“深恐折落”,显现他对保护珍贵古籍做法的赞许之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