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能以猎奇的心态读党史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

李小佳

2013年10月31日14:14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不能以猎奇的心态读党史



  历史认识非一次完成,但须坚持唯物史观

  解放新论: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历史竟然也会被品出不同的味道:现在有一些历史学者给秦桧、汪精卫、西门庆等历史人物平反,岳飞等民族英雄反成了全国统一的破坏者。这种在历史领域中出现的“翻案风”给党史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李捷:近年来,确实有一股对一些历史人物热衷于翻案乃至对一些历史事件重新评价的做法,这让人感觉似乎谁是谁非难以说清,觉得历史好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现象在党史和国史领域中也存在。但除了要对此批驳澄清外,还应做一点历史的分析,探究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史、国史中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中国近代受到西方思潮影响以后,历史虚无主义就一直在我国存在并有影响。现在一些历史作品和文化作品,给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当年我们对这些人都评价错了,现在要把他们颠倒过来。

  这就需要冷静地考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大家都知道,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每个人看了历史事实引起的内心情感是主观的、不同的。譬如,同样看了岳飞的故事,有的人会同情他,会落泪,会感动,但有人就没有这种情感,甚至还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仔细分析,这种情感又不完全是主观的,而是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在人们头脑里的映射,这个东西就是价值观。所以,当下出现了很多奇谈怪论,有人专门为历史人物平反叫屈,有人热衷于种种揭秘,说到底还是在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后,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发生了扭曲。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掉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历史事实背后人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一种客观的判别能力。今天之所以会看到这种怪象,即对大家理应要憎恨的丑恶现象,有人就恨不起来,反倒对一些好人,本应崇敬起来的,却崇敬不起来,原因就在于此。

  历史虚无主义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是历史观出现偏差。这些年,我国史学界受西方学界的影响较大,历史研究的选题开始趋向碎片化,研究者更热衷于搞历史上的小题目、小考证,认为这才是学问,而对历史哲学范畴的思考、宏观性的思考欠缺兴趣。但如果只盯住细节,结果往往会是细节之处符合历史,但得出的结论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场景中就会成为历史的悖论。例如,有人发现,在土改期间,有的村搞左了,甚至出现了乱打乱杀的现象。于是得出结论说,整个土地革命都是错误的,是要不得的,这就否定了土地改革的革命正当性,这个结论就有偏差。土改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错误,所以当时党中央一直提出要严肃纠正,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铲除盛行了上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吗?由此可见,细致深入的考证有必要,但要在进行微观研究的同时,加强历史哲学的思考,透过微观看宏观,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细节看大势,这种历史的细节研究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然。

  二是价值观出现变化。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们更容易看重物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而看轻精神和价值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价值。再加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使一些人对历史的看法在价值观上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不少人开始认为利益而非理想才符合人性。而由当下的人心去揣测当时的人心,拿现在人的眼光看历史上人们的选择,有人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共产党人会抛头颅洒热血、不为名不为利而斗争,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共产党人有很好的家庭出身却要去闹革命,不理解不相信共产党人是为了理想、为了救国救民而革命。现在对党过去的领导人私生活的 “揭秘”、对历史上党内斗争的各种揣测等,虽非历史真实,却总能蛊惑人心,其原因也在于此。

  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认识,与现实中人们对实践的认识一样,并非一次就可完成。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不是随意打扮历史,而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但对历史的认识,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任意曲解,随意歪曲,以偏概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历史的主流、主题和本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李捷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