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三中全会的悠悠往事 

2013年11月01日09:00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三中全会的悠悠往事

十四届三中全会:25人写作小组起草的“决定”获全票通过

  1993年夏天,一个25人的写作组聚集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上。组长是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温家宝,起草组成员来自中央各部委,其中有十多位经济学家。

  这个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的起草组成立于当年5月底,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它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11月中旬,这份名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全票通过。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行动纲领,它将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体化,勾画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年过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可是它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成立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前苏联“八一九”事件。

  当天,邓小平就让身边工作人员转告中央负责人:苏联今天发生的事件是紧急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事件。

  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的道理要讲够。这一段总结经济工作经验,重点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的坚定目标,他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毫不退让。

  邓小平就强调:“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他在同时任总理李鹏谈话时还特别交代说:不要提以计划经济为主。

  1991年10月中旬,正是秋风落叶时节,来自不同部门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走进中南海,其中经济学家有十多位。

  史料披露,对于座谈会的参加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方面比较突出,敢于说话;二是对改革开放的设计、论证和文件起草等工作参与较多;三是找1至2名海外学成人员。

  主持会议的也是江泽民。他说,我们这个会是内部研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会议也不做结论,主要是听大家的意见。本来,学者们准备的书面发言都比较谨慎;但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与会者开始放下思想包袱,脱稿发言。

  连续两天的会议上,江泽民频频记录,不断插话、提问,并围绕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倪立羽是与会者中年龄最长者,在他发言后,江泽民说,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直接寄给我。

  1993年4月21日,江泽民收到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的一封信。陈锦华召开广东、山东等五省体改委主任座谈会,与会者都希望党的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建议应当明确提出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目标模式确定后,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在玉泉山上,文件起草组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完成了一万五六千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市场经济各个子系统改革之间的配合关系和时间顺序,做了细致安排。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