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知青岁月:看一场电影

2013年11月14日09:44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看一场电影

这一刻,奔向广阔天地……

一年半了,终于盼来一场电影。

消息两天前就传开了。不单是社员,知青们也奔走相告。全县400多个大队,偏僻的地方要一两年才能轮上放映一场电影。据说,为了电影能在本大队早点放映,各大队都不止一次地求公社领导去找县电影管理站说情,否则,说不定等到哪年哪月。难怪人们高兴得跟过节似的。

关于电影,大家关心的是哪天能看上,至于放映哪一部,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对社员们来说,任何一部影片都是新奇好看的;对知青而言,即使是重复看一部片子,仍然和看一部新片一样,兴致丝毫不减。有的同学竟然几个深夜,跑到20里地之外的大队,去看《南征北战》,回来后能把所有的故事情节讲得惟妙惟肖。年轻社员中“追场子”的人要比知青还多。劳动休息时,他们被好多人围着,眉飞色舞地讲电影里的故事。

那天上午,雪停了。天没刮风,但冷得呼出一口气似乎能结出一片冰霜。一辆马车拉着电影放映设备一进学校操场,就引来一群人围观。他们形色各异的棉帽子紧紧遮住耳朵,双手褪进袖子里,脚不停地跺着地。几个人猜测起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指着一个箱子,说里面一定是放映机,另一人偏说是电影片子,两人竟打起赌来。旁边的人一阵嚷嚷。

看电影的场面比电影里的场面热闹。

下午三点多,有些人就早早吃了晚饭,从几个山坳里出来,纷纷奔向操场。谁到得早谁就能占据好位置,土坯、石头、板凳、木墩,布阵似的,很快在操场上摆满。其间没有人坐的地方都已有人死死地把守。来得晚些的人只好在银幕的后面找地方,相反的画面虽少了一点清晰度,并不会扫他们的兴致。

妇女和孩子们的喊声高,有的孩子又因为抢座位打起架来,呼唤声、哭叫声把整个操场搅得沸沸扬扬,人们似乎已忘了这是腊月里一个分外寒冷的傍晚。

一辆独轮车被推到墙角的雪堆旁停下,上面坐着的人,头被帽子裹得见不到脸,嘴巴的位置挂一层白霜,白色的气息有节奏地冒出来。他身上披盖着一床棉被,上面印着几朵好大的花,使暮色中这个角落变得异常鲜艳。原来他是个瘫痪老人。带他出来看电影,是儿子孝心的另一种表达。独轮车前面的人自动闪开,没人敢挡住他的视线。

银幕被两根粗大的竹竿撑起后,等待夜幕降临。冬季每天都黑得早,但这个傍晚,却显得有些特别。夜色像是一位慵懒的贵妇,她迟迟不肯露出身影。天未黑,人难静,几百人汇聚出的喧嚣,如同置身偌大的集市。此时,对着屏幕正面的房顶上突然有人撕打起来,原来,外大队的人跑来看电影,抢先占据了东家的好位置,也难免会发生冲突。

前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几个知青和大队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跑到很远的地方看电影,到那儿也是想占据有利地形,结果被人认出来,对方“呼啦”一下来了20多人,硬是将这帮陌生人赶了出去。有人后背上还挨了石头。返回途中突遭暴雨,去时蹚过的一条河涨满水,且哗哗地掀起浪头,大家谁都不敢过,无奈跑到附近的村落,央求那里的住户,避了一夜的雨。第二天绕了40多里路才回来。

屏幕一亮,全场哗然。放映前做声光调试时,人们用手掌做出鸟的、鸡的、鸭的、兔的等等形状,在屏幕上胡乱地跃动起来;有人不顾寒冷,将帽子抛向空中,让它的影子在屏幕上起起伏伏。这种对焦急心情的表达方式,于后来农村看露天电影时也每每如此。他们在屏幕上投下的影子,虽然瞬间就被鲜活的影像吞没了,但在最后的期待里,毕竟使自己多了一份欢愉。

无论如何,银幕上始终纷飞的战火,最终还是难免会令人产生视觉疲劳。那个年代,有600多部故事片被禁映,除了八个样板,就那么几部带“战”字的影片,人们几乎熟稔地背出这些电影的台词,连银幕上也似乎散发出硝烟的味道。

没人不喜欢看爱情片,哪怕是有女人没有爱情的,总要比飞机大炮悦目得多。而在那些战斗片中,除了《英雄儿女》中的王芳算是唱了主角,其他影片里即使有女人,也同样是一身戎装,且都一一匆匆而过,仿佛是多了几个有一点儿“色彩”的镜头,便要生出毒草。即便如此,人们却会立刻记住她们的名字,还有齐耳的短发,以及她们的一笑一颦。

还好,那年冰封的银幕终于有了春意,战场上的战火开始消退,人间烟火被重新拾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赵晶)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