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抗战期间刘少奇同志讲党的建设

刘静

2013年11月21日13: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抗战期间刘少奇同志讲党的建设

渑池兵站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该兵站是1938年11月经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签署文件,委派刘向三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后创办的我党我军公开机构。12月20日,刘少奇在渑池兵站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豫西特委,洛宁、灵宝、偃师、密县4个中心县委和重点县委的负责人30余人。会议上,刘少奇详细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进行了一个星期左右,确定了豫西党的工作方针。为进一步充实华中地区领导力量,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之后,1939年1月初,刘少奇在渑池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每期有三四十人,均为豫西省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

据原刘少奇机要员马书年回忆:第一期训练班是在一间窑洞里举行的,刘少奇在训练班上首次讲了《共产党员修养》,报告的提纲是他在渑池兵站期间,挤出夜晚时间撰写的。一开始,刘少奇用他那浓厚的湖南话说:大家是带着不同目的来到革命队伍的:有的是为了找出路,有的是为了抗日,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和来的。虽然各有不同目的,但是能够到共产党这里来,这就好嘛!这条路大家走对了。因为我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我们革命队伍里的每个同志,都要加强学习,锻炼改造。

最后,刘少奇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与国际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结合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和怎样进行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刘少奇的报告,使接受训练的党员为开创豫西抗日斗争新局面,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这也是刘少奇第一次较系统阐述共产党员修养的问题,报告的提纲已经形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轮廓。

竹沟镇是确山县西部的一个小镇,地处河南确山、泌阳、遂平、桐柏4县的边界地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势险要。竹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原领导抗战的指挥中心。刘少奇到达竹沟后,住在镇北一个四合院内的一间土屋里。他根据中央指示组建了中原局领导机关,担任书记。他组织召开中原局会议,对中原各地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他明确提出:“在目前鄂中党的中心任务,是在于最短期内,扩大与创立一支5000人以上的党可直接领导下的新四军。只有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才能在目前及可能的长久摩擦之下,确立我党在鄂中之地位,才有可能应付各种事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加强中原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刘少奇在竹沟举办了军政教导大队和党员训练班(新民队)、青年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以及电讯、机要、卫生、供给、司号等专业训练班,培训党政军的各级领导骨干和游击战争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刘少奇多次为学员讲课,并亲自给这些训练班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产党员修养、中共党史等。

据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薛丹浩回忆:刘少奇讲授党史时说:对一个党来说,在曲折不平的道路上,也会犯错误,比如我们党犯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对一个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人,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是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小小的竹沟镇因此红火起来,至1939年10月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离开竹沟时,教导大队和各种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并为延安的抗大选送学员220名。参加训练的部分学员回到地方工作,大部分充实到新四军主力部队,或者成为地方武装中的骨干力量。竹沟也因此被誉为中原的“革命摇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