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刘少奇历来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对创办学校和举办培训班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虽然敌后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教学场地极其简陋,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是刘少奇从1939年到1942年的短短4年时间里,想尽一切办法,先后举办了山西党训班、豫西省委党员干部培训班和竹沟训练班,为党员干部培养、人才储备和推动抗日工作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11月8日,华北最后一个大城市太原失守。失守前几天,刘少奇率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从太原经介休、离石撤到了晋南临汾附近的刘村。刘少奇和北方局机关在一个名叫“五同丰”的大院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这时,国内外出现一股借口“调停”,力图使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逆流。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妥协,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提出:“一定要实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一定要克服投降主义或迁就主义。”
时任北方局书记刘少奇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把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抗日游击战争紧密结合起来。“在山西全省发展游击呼声很高,形成广泛的运动,到处要求我们派遣动员、组织与军事干部”,到处都有群众寻找和等待共产党与八路军去领导他们。“这时候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干部的缺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率领一班人,克服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艰苦,教员缺乏等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筹备,山西党训班在临汾刘村五同丰西南的一座农家大院正式开班。参加第一期党训班学习的党员有10多人,刘少奇亲自主持党训班,亲自为党训班学员上课。刘少奇结合形势主讲的《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等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员欢迎,对于学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党的基本政策和统一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尚昆在《缅怀开国元勋刘少奇——思念无限》中曾回忆刘少奇在山西党训班上课情景时说:文人刘少奇教游击战争,讲得“头头是道”。刘少奇在讲课中提出:游击战争是要有根据地的,没有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就不能长久坚持。在华北的日军虽然占领着交通要道与主要城市,但各省边沿山地及广大的农村,日军是不能到达或不能经常武装占领的。在这些区域中就应该建立抗日根据地,作为游击队活动的后方。我们的方针就是要在这些区域中建立真正的人民的抗日政权。这些观点,对于进行巩固和壮大根据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党员干部训练班在刘村先后开办了3期,为中共山西省委培训了60多名党员干部。按照党训班的形式,山西一些地方党组织也开办了党校和党训班,推进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此外,刘少奇领导北方局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开办了许多一星期毕业的训练班,尤其是开办了培养游击战争骨干的八路军“学兵队”,先后培训了七八百人,为晋南各县开展游击战争准备了骨干力量。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国抗战即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在成立南方局负责大后方工作的同时,又设立中原局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中原局委员会的通知》:“决定以胡服(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胡服兼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这就把“发展华中”的战略重任托付给了刘少奇。
经过短期准备,11月23日,刘少奇同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几十名干部,分别乘4辆大卡车,告别延安,离开工作了3年的华北,昼夜兼程赶赴华中,踏上新的征程。28日,刘少奇经西安短暂停留后,到达河南西部的渑池兵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