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一章  心路风景

2013年11月28日13: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短促,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险峻,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宽阔,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难走,依然是心路。

数量并不太多的70来首诗词,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记载毛泽东人生经历最深刻的精神自传,是记载他对事业追求的另一种生动的叙事“版本”,更是诗人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性灵花朵。

诗人毛泽东,该汇聚多少情感?

毛泽东的诗,该传递多少消息?

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

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

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

这里有临海而迎潮搏浪的激情,有登山而依天抽剑的呼喊。

这里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

这里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

这里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

这里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

心路的风景,是这般奇绝灿烂。

细细审视笔下天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景、革命风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悲欢、历史巨变,在暮年已至的心头,该唤起怎样的波澜?

诗歌,是毛泽东的语言故乡,也是他别具一格的生存方式。

在他的血管里,似乎也流淌着红色的诗。

一步入诗的王国,他那复杂的个性,精微的感觉,奔突的思想,便有了一种遏止不住的倾泻和升华。理智和情感,现实与未来,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王国里大多能获得默契的沟通和共鸣。

当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在黄土地上奋图生存的革命家时,美国的史沫特莱在延安的窑洞里采访了他。这位女记者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

还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又一位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美国女记者采访了他。她的感受依然是:“毛泽东不仅熟悉古代诗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具有古代诗人的伟大品质。”

那时候,毛泽东诗词还远远没有像今天的人们看到的这样丰富,传播的范围也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广泛。可来自另一种文化传统的蓝眼睛,为什么一下子看出毛泽东是一个诗人呢?

她们凭的是女性的直觉和敏感?

或许不全是这样。

诗人固然要写诗,但写诗的并不一定是诗人。

诗人固然要存活在他的作品里面,但诗人的本色和气质,才华和情感,却总要在他的行为作风乃至他的事业追求里吐纳声光。

毛泽东显然不属于那种只能写诗的纯粹诗人。

作为诗人,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自信。

还是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人说了这样一句——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一个”。

从那个时候往前大约四十多年,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常人没有两样。大了一些,他自然也同乡村伙伴们一道去放牛割猪草,或者嬉水上学堂。

不同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阴掩映的故乡韶山峰半腰,却长出一片占地25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他的诗作。

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这里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

父亲的本意,是要把毛泽东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富裕的农民或精明的粮商。于是,在毛泽东17岁那年,父亲决定送他去湘潭的米店学徒。

或许是意识到已经身处人生的岔路口,毛泽东动用了各种方式,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答应他外出求学。

历史不会求证于假设,但历史常常可以去假设。

如果没有在人生岔路口的这一坚定选择,以后的惊天动地和千古传奇,也许绝不可能成就。

由于毛泽东从小就不爱钱,在芸芸众生中,他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他也可能会去做别的,

但大概不会是后来的政治家毛泽东,也不会是后来的诗人毛泽东。

这一人生转折的意义,在毛泽东走出韶山的那一刻,便露了端倪。他在不经意间向传统的农民生活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

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

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

一路前行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