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没有月亮,也会星光满天。
21世纪的荣光更加均匀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一人举臂一呼便群起响应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
人们脸上的神情在自由而个性地绽放。
人们心底的追求更为本色和真实。人们心底的追求闪耀着愈益多彩的光荣与梦想。
社会发展,时势迁变。
纵横捭阖的英雄故事会被遗忘吗?
引领历史的伟人风采会失去光泽吗?
虽说历史的法则是严酷的,但渗透情感、智慧和人格需要的历史评述,却从来公正,甚至有些温情。
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轰轰烈烈也不假。
20世纪的轰轰烈烈已经远去,但宏大的史诗不会戛然而止,人们总会看到轰轰烈烈的史诗被一代一代地传唱,为的是给心灵世界留住永远高于实际生存状态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人们的精神需要,也是传承文化和积累智慧的必要方式。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春风里,依然弥漫着过去年代的记忆和这些记忆挟带的理想、激情,还有无数英雄们的故事。
在人们的视野中,21世纪的政治和文化沙滩,不会掩没特殊人物的光泽。
比如,关于毛泽东。
毛泽东的人生和性格、才情和作为,以至他用兵、谋政、治国的决策,在今天依然是颇有诱惑的话题。
翻检他一生的纵横捭阖史,总有些让人惊讶复兴奋的决策行为。他的果断,他的别出心裁;他的深谋,他的见近知远;他的灵活,他的预留地步,常常会在当事人以及后来者的心目中,唤起阵阵激赏和意外的涟漪。
一个行高于众的人,被一群一流的精英所选择,进而被一个民族所归仰,自然靠他自身挟带的卓而不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一部大书,记载着一个人的历史重量和文化含量、智慧境界和人格品位。
解读这部大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有时候,他的智慧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时候,他的谋断犹如万泉之水出深山。
有源头,又好似没有源头。
这是让人称奇的内心世界和人格气象。
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从人们习惯上称为心灵窗口的诗的角度,去仔细揣摸和解读毛泽东,或许能够窥见一些神韵,领略他的人格风景。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80岁了。
这年夏天,他用已经有些枯涩的情思,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还劳费情思地做了一件词墨韵事。
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
他或许是要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几多动人的历史回声。
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晚年邓小平曾这样回顾自己的心路——
我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我最忙的时候,是当总书记的10年;我最紧张的时候,是1947年南渡黄河;最高兴的时候,是解放战争。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毛泽东,他的心路或许是——
最慷慨激昂的时候,是青年时代激扬文字。
最艰难困顿的时候,是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
最郁闷痛苦的时候,是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和打击。
最惊心动魄的感受,是万里长征。
最高兴的事情,是解放战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最亢奋探索的时候,是在20世纪50年代。
最悲患忧虑而又孤独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
每个人返顾自己那条苍茫往时心路,概括和表达方式或有不同,但这条心路却总是环环相扣,自然相接,其中的哪一段,似乎都无法回避和省略,而许多警悟,总是在进入一定阶段之后才能够获得。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