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歌剧《白毛女》诞生的故事

孟昭庚

2013年12月12日13: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创作组接受了周扬的中肯批评,立即推翻原创作的秦腔剧本,一切从头重写。紧接着,张庚召集有关编导人员开会,进一步讨论了剧本的大体框架,重新成立创作组,其中编剧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导演王滨、王大化等,演员有陈强、林白、王昆等,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创作组决定由鲁艺文学系尖子学员、二十来岁的青年贺敬之执笔。领导委派王滨负责组织《白毛女》的集体创作和集体导演的工作。王滨组织大家一起琢磨本子,他的主意很多,每场戏都由他构思,搭出架子,大家再往里边加戏,集中大家的智慧,贺敬之现场作笔录。每场的本子定下来,就由贺敬之去写歌词,再由张鲁、瞿维、马可、向隅等人谱曲,经张庚、王滨审定,交丁毅刻写蜡纸油印出来。然后试排,每幕完后总排,请鲁艺师生、干部、群众和鲁艺驻地桥儿沟的老乡来观看并评论,边写边演边改,对剧中人物和情节不断加以丰富和提高。这确实是一种独特的集体创作的新方式。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他们也合作得很好。为了能赶上向党的“七大”献礼演出,就这样形成了创作出一场排一场的流水作业的紧张局面。待进行到最后一场“斗争会”时,贺敬之因过度疲劳病倒了。由于贺敬之没有到过敌后,对八路军进入敌后的生活情况不熟悉,缺乏感性认识,于是他便推荐有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生活体验的丁毅来写这一场歌词。丁毅等人很快就写出了八路军进入敌后那场戏的初稿,供贺敬之和创作组参考。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方面,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来自晋察冀边区民间故事的内容,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音乐家,在音乐方面煞费苦心,大胆地采用了河北、山西、陕北等地的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并加以创新,又借鉴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这样所创作出的歌曲就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味。如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那一段唱词,节奏轻柔舒展,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泼、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人物形象,也表达了她盼爹爹归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急切心情。《扎红头绳》,则节奏欢快、活泼,曲调流畅、优美,跟“北风吹”配合得天衣无缝。后来,“太阳出来了”那一场的曲调宽广、明亮、兴奋而又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了的人民的心情和力量。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在黄家受黄母虐待,所唱的“进他家来几个月呀,口含黄连度日月呀!”用的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当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她所唱的“我要报仇!我要活!”等大段荡气回肠的歌曲,就以河北梆子中高亢、悲壮、激越的旋律为基础,加以提炼而成新的曲调。这一组曲调以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而表现杨白劳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的那一段歌词则用低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以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和刻画其基本性格。

这些令人神往的曲调,在风格和情节上是迥然不同的,让人听起来觉得耳目一新。

1945年4月中旬,剧组在鲁艺院内临时搭建成一个狭小土台子进行彩排。这最后的彩排轰动了全鲁艺及延安文艺界。观众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以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涕泪滂沱地观看了全剧。大家反映是如此强烈,他们一致认为歌剧《白毛女》是秧歌剧运动发展以来最动人的歌剧。但这次彩排也引起了一些人强烈的指责,主要是对黄世仁只被抗日民主政府判了徒刑而没有被枪毙颇为不平和不满。而剧本的编创人员则认为,现在是抗日时期,要团结地主阶级抗日,如果枪毙黄世仁就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嫌。

1945年4月22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晚上,《白毛女》在延安中央礼堂正式演出, 观众全是“七大”代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出席观看。当时盛况空前,戏票极为紧张,严格凭票入场。作为“七大”代表的陈赓将军,他的票被一个同志抢去了,他好容易说服了礼堂门前的警卫才得以进入会堂,没有座位,他只得坐在窗台上观看。

《白毛女》在延安首次公演,向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后中央办公厅派人来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意见,意见有三条: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当枪毙;第三,艺术是成功的。传达者解释这些意见说: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所谓农民问题,就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这个戏反映了这种矛盾的对抗和斗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种阶级矛盾必然尖锐化起来,这个戏因为反映了这种现实,一定会很快广泛地流行起来。不过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不枪毙他,是不恰当的,广大群众一定是不答应的。

当时从各根据地来延安的中共“七大”代表,在看完演出后也认为黄世仁已经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而是血债累累的罪犯,是人民的仇敌,是应当枪毙的,但必须经过人民法庭公审,合乎法律程序和手续。于是剧作者就依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在以后《白毛女》再演出时,结尾就由人民法庭判处黄世仁死刑,立即执行。

《白毛女》先后在延安地区演出了30多场也没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其动人心魄的剧情、好评如潮的反应,为中国戏剧史之前所未有。一时间在古城延安到处飞扬着“北风吹”、“扎红头绳”的欢乐曲调,连中共领袖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后,在他住的窑洞里与其几岁的女儿李讷嬉戏时,也用他那浑厚的湖南腔调唱着“人家的姑娘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在他散步时,常一边走,一边用口哨吹着“北风吹”的曲调。歌剧《白毛女》成功的魅力由此亦可见一斑。

中共“七大”之后,歌剧《白毛女》在各解放区普遍演出,受到空前的热烈的欢迎。每演到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到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到第五幕,眼泪始终未干,有一个苦大仇深的解放战士竟向舞台上饰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开枪。据说以后《白毛女》凡给军队演出时,战士一律不准带枪进场观看。人们纷纷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一些村子的群众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便展开了反霸斗争。

诚然,歌剧《白毛女》在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时期,在推动消灭全国的封建土地制度,鼓舞和教育广大军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看过《白毛女》的战士高呼喊着“为千千万万个喜儿报仇”而奔赴战场,英勇杀敌。

《白毛女》是中国近、现代戏剧运动有史以来最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倾吐出亿万中国劳苦大众心声因而最具有人民性的歌剧作品,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