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惨遭张国焘杀害的黄麻起义领导人戴克敏

毛峥嵘

2013年12月23日08: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使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正当黄麻地区革命斗争再次兴起的时候,桂系军阀又很快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疯狂进攻。敌十八军一个团相继控制了七里坪、箭厂河一带的大小集镇,并帮助豪绅地主大量组织“清乡团”等反动武装,处处安设据点,实行严密的控制和不断的“清剿”。在这种情况下,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又被迫同优势的敌人周旋。在流动游击的斗争中,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等七军领导人逐步感到:要对付强大的敌人,使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找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否则,弱小的革命武装就难以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1928年5月,第七军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在黄安檀树岗西北二里许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地区。即在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的天台山、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光裕山之间,创造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这个决定,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鄂豫皖边界的最初反映,是第七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部队进入柴山堡后,戴克敏与吴光浩负责指挥工农革命军反击敌人的“围剿”。清水塘会议后第三天,敌十八军驻黄安长冲一个营,由土豪方小亭带路,向第七军驻地河南湾进袭。戴克敏和吴光浩当即指挥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向敌突然反击,以少胜多,将敌击败,缴获驳壳枪3支。这次战斗,打响了开辟柴山堡根据地的第一枪,给了当地群众很大鼓舞。此后,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戴克敏在指挥工农革命军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积极会同曹学楷、徐朋人等人做地方民团和红枪会组织的工作,对这些本地的头面人物晓以大义,宣传党的政策,要求他们今后对老百姓实行公买公卖,不动人民的财产。并明确指出:只有弃暗投明,与工农革命军合作,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不久,又提出“有绅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杀”的口号,稳定了一部分中小地主,争取了其中较开明的分子,不与革命为敌或至少保持中立。由于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人在工作中采取了符合当地政治情况的政策,当地的上层分子,如中小地主的代表朱香州、“红枪会”头子杜子朋、民团头子郭小五爷、吴文路等便开始和工农革命军联合起来。工农革命军利用这些人掌握的“民团”和“红枪会”,曾一起打过国民党的“清乡团”。大部分“红枪会”组织也逐步被改造过来,变成了革命群众武装组织。

为了广泛发动群众,扩大革命的影响,配合军事上的斗争,戴克敏等领导人还利用朋友、亲戚等社会关系,深入各村,积极串连,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同时教育部队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戴克敏还亲自带头写标语、贴标语,经常派红军宣传员,三五人一组,到鄂豫边要道上的凉亭、茶棚等歇脚处,向赶集的农民、行商和担贩,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政策主张。过路的人们非常感动地说:“革命军队不但保护穷人免税过关,还倒茶水招待,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好队伍”。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广大群众迅速的组织起来,积极拥军参战。在黄麻老区,数千名逃亡在外的党员和群众,纷纷返回家乡,恢复革命斗争。每当红军与白军作战时,群众或直接参战,或在后面助威,激励红军的斗志。群众还经常掩护我军便衣队员侦察敌情,使得国民党的“清乡团”、保甲连坐法在鄂豫边地区毫无用处。党和工农革命军得到了边区十万余群众的支持,开始在这里站住了脚跟。

7月,工农革命军在柴山堡的尹家嘴召开会议。会上根据上级指示,宣布改编工农革命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为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为师党代表。部队改编后,黄安、麻城等县委和部分区委以及边界各地党团组织迅速恢复,一些区乡苏维埃政权也相继建立。新组成的县、区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积极配合红三十一师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对柴山堡地区的多次“围剿”。十月,重建了当地最高统一领导机关 ― 鄂东特委,戴克敏为特委委员。从此,在鄂豫皖道出现了第一块红色区域。这块红色区域北至柴山堡,南至八里湾、尹家河,东至麻城的黄土岗,西至孝感的汪洋店,纵80里,横430里。它的创建,标志着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