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提出搞好民主集中制,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强大的,还应该是“可亲的”。怎样才能形成“可亲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政治局面呢?关键是要搞好民主集中制。我们党胜利了,自己掌握了政权,很容易忽略民主,听不见和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此,他提出:没有集中和统一是不行的,但同时必须想些办法扩大民主,使人民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人民的政治情绪能够得到合理表达,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将是一种合理的、活泼的关系。(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5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毛泽东还把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概括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5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九、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毛泽东认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是对于艺术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不能用行政命令去压制和禁止,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方针。当然,实行“双百”方针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前提,除了遵守宪法原则外,毛泽东提出了六条政治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在文化建设上,毛泽东还提出,要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要学习借鉴外国进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使之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提出保持“两个务必”、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等一系列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本色不变质,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出现因贪图享乐、权力腐败、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毛泽东始终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早在革命胜利前夕,他就告诫全党,必须牢记“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对我们党可能出现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对一些党员干部做官当老爷、搞特殊化甚至欺压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他将党群关系提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指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54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打掉官风”,丢掉“官气”,遇事要同群众商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对于我们今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独创性理论贡献,细说起来还有不少,以上只是主要的带根本性的10个方面。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并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新的实践基础,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在一以贯之的接力奋斗中,开创、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继伟业、不负重托,继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并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 |
相关专题 |
·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