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李捷 

2013年12月16日10:00   来源:《求是》

原标题: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新中国的历史,是分作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发展阶段、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这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有充分的客观历史依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酝酿创立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立和发展的,但又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没有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风景这边独好”。饮水思源,要看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已经建立了新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从指导思想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本上是因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毫不动摇地加以贯彻。这条基本路线,是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确定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由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泛滥,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了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并在形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随后,又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推动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毫无疑问,没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正确思想指导的恢复、坚持和发展,不可能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此成熟的指导思想;没有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也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

  从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看,邓小平同志曾经在主持起草《决议》时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第300页)这很好地揭示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的内在连续性和重大变化。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在当时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才得以真正贯彻和发展。党的八大以后,也曾经多次提出实行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张,并一度付诸实施,但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干扰没有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以后,这些都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宝贵经验借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国家法制建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由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制定的。但在“文革”中,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历史证明,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才能逐步成熟。“文革”的沉痛教训,使我们党在原先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我们必须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经验,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