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韵
与陈、粟相见恨晚
1940年仲夏,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黄桥,并与朱履先相识。陈、粟一到黄桥,就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最先认识朱履先的是临时行政委员会正、副主任的管文蔚和陈同生。陈毅听了管文蔚和陈同生的汇报介绍后说:“辛亥名将,民国元勋,黄桥第一名流,如此爱国,是旧军人中不可多得的有识之士,应主动登门求见。”陈丕显在《怀念敬爱的陈毅同志》一文中记叙了陈毅第一次与朱履先会面的情景:“那天,他拜访朱老先生时,我和管文蔚同志也随同前往。他和朱老先生一见如故。在融洽的气氛中,陈毅同志襟怀坦荡,详细阐述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投降的真面目;朱履先听了深受感动,义愤填膺,痛斥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表示愿为民为国鞠躬尽瘁。我们坐在陈毅同志的身边,听着,琢磨着。这是我首次随他和一位有影响的民主人士谈话,是一次难得的学作统战工作的机会。后来朱老先生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
以后陈毅、粟裕常去朱履先家。由于同是军人,都是性格豪爽、心胸坦诚,更由于都有着忧国忧民之心,共同的抗日爱国情操使得朱履先和陈毅、粟裕肝胆相照,他们相见恨晚,很快成为忘年之交和生死挚友,乃至百年之后,朱履先的纪念墓碑和粟裕的骨灰安放碑并排相邻竖列在黄桥人民公园内供后人瞻仰。他们在密切的接触中,陈毅向朱履先介绍解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精辟论点,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陈毅披肝沥胆的交谈深深打动了朱履先忧国忧民之心。朱履先对陈毅说:“抗战之初,我的辛亥部属何应钦邀我出山,我没有答应。因为我反对蒋在东三省的不抵抗政策。但是以我在日本学的炮兵来说,英、美的每一门炮每天供应的炮弹是不计其数的,日本每门炮每天供应的炮弹是1200发,而中国只有200发,这样悬殊的供应,必败无疑。我对于中国军队抵抗日本没有信心。读了《论持久战》后,才知道自己有唯武器论的看法。”在此后频繁的交往中,陈毅向朱履先也谈到自己的经历和诗篇,朗诵江西游击战中所写的《梅岭三章》和韦岗战斗中的“脱手斩得小楼兰”。有一次朱履先当着许多客人的面说:“你这个人是不会死的。”陈毅笑问何因,朱履先巧用陈毅的诗句道:“你,‘犹领貔貅兵十万,手提宝剑斩阎罗’,阎罗怎敢让你入境?”惹得满座大笑。
陈毅在朱家不仅是不拘形迹的熟客,也是朱履先“纹秤对坐”的棋友。经常是一局下完,他拎拎袖管说:“我来杀一盘。”他可以在朱家摇着葵扇敞着中装短衫大吃西瓜,有一回甚至把皮带和手枪放在朱家起身就走,朱履先14岁的儿子朱宝权捧着在后面追着送去。
在陈毅、粟裕的带领下,新四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与朱履先结下永恒的革命情谊,如曾山、陈丕显、叶飞、姬鹏飞、管文蔚、惠浴宇、钟期光、朱克靖、陶勇、刘培善、刘先胜、乔信明、陈同生、季方等,他们都是朱履先家中的常客。
在陈毅、粟裕等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精神的感染下,朱履先的爱国抗日热血也沸腾起来,他一扫多年的抑郁和悲观心情,坚定地站到共产党、新四军一边,积极投入抗日活动中去。朱履先这位黄桥第一名流成了苏北地区坚决支持共产党新四军的第一位名流。
为新四军募粮捐款
新四军东进黄桥不久,陈毅就全力投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在他的领导下,苏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了。但是,新四军黄桥部队和抗战政府根本不被国民党三战区承认,不但停发了新四军的军饷,而且韩德勤还对黄桥地区进行交通封锁,禁运粮食。新四军面临缺乏军饷粮饷、衣食无着的严重困难局面,陈毅焦虑万分,找到朱履先商议。朱履先说:“没有粮饷来源,新四军的6000余名官兵如何维持?新四军抗日是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忠,国课钱粮,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天责嘛!”建议陈毅开征抗日救国公粮。过了几天,陈毅、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和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中学“谦三堂”召开开征田赋大会。朱履先以黄桥首户身份首先发言:“中国所有的政党,没有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的了!中国的军队,没有像新四军这样秋毫无犯的了!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抗日救国,要吃饭,要穿衣,筹集军饷,支援新四军抗日,是我们百姓应尽的责任。我首先响应,保证如数把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与会士绅纷纷表示“惟履公马首是瞻”,顺利通过在通如靖泰地区征收公粮的议案。会后朱履先带头拿出最好的粮食缴纳抗日救国公粮,许多士绅也纷纷缴纳。过了不久,朱履先再度怀着义愤之情,出面召集黄桥地区的绅商界人士,带头在绅商中募集捐款6万银元给新四军。
在陈毅、粟裕开创黄桥根据地之初,是新四军经济上、物质上、后勤上最为艰难的时期,由于朱履先的鼎力无私援助,产生了无形的巨大的“黄桥首户”效应,三泰地区的大小绅商和百姓都“以朱公马首是瞻”,以各种形式支持共产党新四军,新四军严重缺粮缺钱的燃眉之急被解除了,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协助争取韩紫石
在陈毅争取韩紫石时,陈毅曾向朱履先探询“和韩紫老的关系”时,朱履先说“此公可谓苏北第一人”,并详细向陈毅介绍了韩国钧的情况。海安耆绅韩国钧,号紫石,原在东北铁路任职。辛亥革命胜利后写信给朱履先,想从东北回江苏。时任陆军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的朱履先正是得意之时,就帮助韩国钧回到江苏。到北洋军阀时代,韩国钧升任江苏省省长,再请朱履先写信给当时的镇守使陈调元、朱熙等,要他们匡助韩紫石“当太平省长”,因此两人私谊甚深。当陈毅争取韩紫石时,朱履先也写信向他介绍新四军。后来韩国钧在主持海安和谈时,专门邀请朱履先入室询问:”你和共产党交往的时间比我长,你觉得陈毅、粟裕这些人怎么样?”朱履先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从辛亥革命起,追随孙中山先生就是为的立国兴邦,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党派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陈毅、粟裕就是这样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子!”朱履先的鲜明立场对韩国钧最后站到新四军一边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在苏北地主、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各阶层中,最具人望的代表人物就是韩国钧和朱履先。苏北“绅、商、学”各界的中上层分子都在注视着他俩的政治动向。随着朱履先和韩国钧对新四军的支持,苏北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大批社会名流、开明人士纷纷站向新四军一边,齐声讨伐韩德勤失信于民、破坏抗日、投降卖国的行为,从而使新四军有力动摇了韩德勤反共顽固派在苏北的统治基础,取得了民心。韩国钧痛斥韩德勤“贼子无信,天必殛之!”朱履先则更直白地对陈毅说:“得天下者必共产党。”他俩的话代表苏北人民已为即将扬起硝烟的黄桥战役的胜负定下注脚。
领衔电呈,呼吁抗日
黄桥决战箭在弦上,陈毅、粟裕还在进行着整体作战方案的最后推敲。陈毅已经形成习惯,每次战斗之前总是“政治先行,军事后盾”,把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强有力的军事策略密切结合。在新四军起初与韩德勤的和谈中,陈毅团结抗战的真诚愿望得到苏北各界人士的赞扬,由韩紫石领衔并联名朱履先等先后发出三封函电控告韩德勤拥兵十万不去抗日、虐待民众、贩粮资敌的卖国行径,第一封是发给苏北各方军事长官,另二封是发给重庆政界人士“恳转委员长”的。在黄桥决战即将开战前夕,陈毅委托朱履先还要对韩德勤进行再一次政治上的打击。朱履先配合陈毅的统一部署,发动苏北民众绅耆各界,征得245名苏北名望人士联名签字,由朱履先领衔,直接向重庆蒋介石发去电报,谴责韩德勤手握重兵,不事抗日、枪口对内、乱国伤民的倒行逆施,要求蒋介石立即下令韩德勤“迅将所属军旅西调御敌,勿再丧失领土,涂炭生灵”,把准备攻打新四军的部队西调打日寇,再一次有力揭露和打击了韩德勤“对日妥协、对内反共”的投降卖国行径,进一步为新四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此份电报声势浩大,是抗战中各界社会名流联名上书国民政府、呼吁团结抗日人数最多的一份呼吁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与新四军同生共死
保卫黄桥
10月初,随着韩德勤主力、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部队德国制造的山炮射向黄桥的第一响炮弹,黄桥决战拉开序幕。
陈毅在严密布置备战之际,再一次来到朱履先的“中将府”,面对将至的恶战,他郑重地拜托朱履先:“支前工作全靠黄桥人民了,虽有布置,关键时刻还请老将军鼎力相助。”并坚定地说:“新四军将士誓与黄桥人民共存亡。”朱履先紧紧握住陈毅的手说道:“我朱履先和黄桥民众誓与新四军同生死。支前工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在硝烟弥漫的激烈战火中,朱履先实践着“与新四军同生死共存亡”的誓言。
开战初,黄桥原有一道土围墙急需加固,朱履先首先拿出家里的木料、家具亲自和家人一起送到前沿。许多群众也跟随着把木料甚至寿材送到前沿阵地。朱履先到处向老百姓说:“这样好的军队,不打胜仗,杀我的头!”在老百姓的支援下,一个夜晚黄桥就有一道深沟高垒的新城墙,他们说:一定要把黄桥修成铜墙铁壁,要让国民党顽固派碰得头破血流。群众的力量也给新四军带来无比鼓舞。
由于朱履先在黄桥的威望和影响,他与新四军并肩战斗的精神成了一道无声的命令,黄桥人民支前热情空前高涨,连黄桥镇上的士绅商贾大户们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战乱来临纷纷出逃避难,都留在镇上为新四军慷慨解囊、助战支前。
战斗第二天,敌军来势凶猛,情况一时危急,从屋顶上掠过的机枪声,打在街心的炮弹声,使得不少市民露出惊惶恐惧神态。这时朱履先正带头把自己家中锦缎被面的被子送给新四军伤兵员。他在街上一边为伤员募集被子,一边安慰镇上民众:“新四军是诱敌深入,这回韩德勤、李守维要倒大霉了!你们看我这么大年纪,我决不离开黄桥,因为我相信韩德勤那些部队来得再多,也打不过新四军的。”他和陈丕显、陈同生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在街上安抚那些惊慌的市民:“新四军是诱敌深入,韩德勤、李守维必败,新四军必胜!”他和管文蔚于呼啸的炮火中在街上闲步,以示无事。在决战最激烈的10月4日这一天,是守卫黄桥最艰难的一天,陈毅下令进入紧急战备,机关人员、服务团员、勤杂人员、炊事员、通信员一律拿起枪来,上了前线。做饭、送水、送弹药、救伤员的任务全部落到黄桥人民身上。就在这最紧急时刻,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十万火急地跑到朱履先家,告诉他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将士们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朱履先赶紧吩咐家人生火做烧饼,立即和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一起,挨门逐户动员群众开门,朱履先沿街呼叫:“黄桥的老百姓们,快给新四军烧饭、做烧饼。”黄桥镇上大小商人和黎民百姓见朱履先亲自来请,纷纷行动起来。朱履先一路走一路吩咐,这家做多少,那家做多少,回头怎么找他算钱,没有面粉的人家由朱家供应等等,交代得非常清楚。全镇60多个烧饼炉子火光熊熊,香飘数里。从朱履先家做出了第一炉支前的黄桥烧饼,他亲自带领家人送往前线。在朱履先的带领下,烧饼、干饭、馒头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黄桥烧饼歌》就这样在人民的支前洪流中产生了,这歌声传诵至今,令人齿颊留芳,感奋不已。黄桥烧饼就此驰名大江南北,毛泽东后来也说“黄桥烧饼是好有名的”。黄桥决战后,所有的烧饼、馒头等粮食费用全部由朱履先个人结算给黄桥民众。几十年后,陈丕显深情回忆这段经历:“那时天还没有大亮,朱履先一直像我们年轻人一样劳累着,挨家挨户去催店主做烧饼??????”惠浴宇在他的《朋友人》回忆录里也记录了朱履先亲自送出黄桥决战中支援新四军的第一炉黄桥烧饼的珍贵历史记载!黄桥决战最后以新四军彻底胜利告终。祝捷大会在黄桥中学大操场上召开,那天群众绅商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如潮海。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带领大家高唱《黄桥烧饼歌》和《黄桥的新生》等战歌,陈毅和朱履先在大会上激情演讲,与黄桥军民共庆胜利。
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在海安镇召开苏北第一次参议会,刘少奇、陈毅、粟裕、曾山、黄克诚、陈丕显、叶飞、姬鹏飞、管文蔚、钟期光、惠浴宇、朱克靖、季方、韦一平、陈同生、陶勇、王必成、刘先胜、刘培善、梁灵光、乔信明、张翼翔、钟明等高级将领都参加了会议,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演讲,高度评价黄桥决战具有“伟大的决定的意义”,是“我党在华中工作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打开了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面”。会议选举韩国钧为参议会名誉议长,朱履先为议长,朱克靖、黄逸峰为副议长。
1943年陈毅在离开苏北根据地赴延安之前,专门找到朱履先,郑重地对他说:“你应该参加共产党了。”朱履先在叶飞、朱克靖介绍下,经陈毅和华中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曾山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报毛泽东主席批准其为中共特别党员。
朱履先于1945年6月15日被选举为赴延安参加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苏中代表候选人,他因严重的高血压病未赴延安;1949年7月党中央通知朱履先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他仍因严重高血压病未能赴京参会。朱履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的不同时期,先后担任过苏中行政委员会副主任、苏皖边区副议长、苏北行署副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江苏分会首任主席、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底中风瘫痪,1959年病逝于南京。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