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韵
今年是黄桥战役73周年纪念。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中,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而进行的一场事关新四军生死存亡的殊死决战。其时,由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有限攻势,对国民党政权实施政治诱降,国民党正面战场压力减轻后,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特别是国民党六中全会确定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方针后,国民党顽固派明目张胆地掀起了反共高潮。这时,肩负着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挺进敌后、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重任的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东进黄桥,引起国民党顽固派、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极度恐慌和仇视,他组织主力26个团共3.5万余兵力,对刚到黄桥立足未稳的6000余新四军悍然发起进攻,图谋与封锁长江边的日军夹击分治,把新四军歼灭在黄桥。陈毅、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制定“联李孤韩抗日”的正确战略决策,运用“诱敌深入,分而治之”的高超战术策略,最后在黄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团结奋战中,陈、粟指挥的新四军一举歼灭韩顽主力1.1万余人,取得决战的辉煌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有力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战的反共阴谋,粉碎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逆流,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坚强决心,扭转了苏北抗日局势,打响了新四军的军威,对日寇的侵华野心形成强烈威慑,巩固了新四军在苏北的立足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华中根据地,使鲁、苏、皖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有力奠定了华中地区抗战胜利的基础。
今天,在纪念黄桥战役胜利73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曾祖父朱履先在黄桥决战最危急的时刻,他亲自送上决战前线的支援新四军的第一炉黄桥烧饼,并在他的带领下,黄桥广大民众冒着激烈的战火,络绎不绝运送烧饼、米饭、馒头到前线,形成黄桥人民与新四军同生死、共存亡的壮丽战争奇观。
曾祖父朱履先
我的曾祖父朱履先1884年6月6日出生在江苏泰兴黄桥镇,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求学时认识孙中山,并在黄兴介绍下参加同盟会。1908年他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按清廷规定,朱履先先经慈禧太后钦召,继被两江总督端方召见,后受统制徐绍桢委任,任南洋新军第九镇第三十四标二营管带,率部驻扎在南京杨公井,今天在那里仍有一条以三十四标命名的巷弄。大清的“龙庭恩泽” 并没有使朱履先感恩戴德,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使朱履先立志反清、恢复中华。
1911年他响应辛亥革命,在南京发动九镇秣陵关起义,任起义军前敌指挥官,率领九镇官兵进攻南京城,在雨花台与清军守将张勋对决。在起义军弹尽援绝之时,朱履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高挥指挥刀向前跃进,大呼“弟兄们,冲锋!冲锋!”前线起义部队同时发出冲锋的尖锐号音,与弟兄们高喊的“杀!杀!杀!”的杀敌厉声,声声互应,震撼云霄。面对清军的坚固堡垒和凶猛火力,起义官兵们虽然已无子弹,但在朱履先的命令和带领下,一律刺刀马刀开口,以肉搏拼杀的奋勇精神齐向炮台冲击,誓以血肉之躯夺取雨花台炮台。卒以清军炮台坚固,弹药充盈,防御重重,起义官兵连冲数次,均未奏功,战场上已是尸横遍野,朱履先的前敌部队拼死血战,壮烈牺牲,几乎殆尽。朱履先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撤至镇江又参加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任江浙联军前卫司令,再度与清军守将张勋对决。战斗中,在联军各路兵马配合下,朱履先又身先士卒,率领前卫突击队,冲锋到中华门城墙下,架起云梯,第一个爬上城头,登上中华门城楼。江浙联军经过数十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完成光复南京的战略任务,为辛亥革命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建立中华民国。朱履先以其在秣陵关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的骁勇善战,威赫清军,雄震联军,深受孙中山的器重。孙中山在总统就职典礼那一天,举行了中华民国开国阅兵式,孙大总统亲自指定朱履先担任阅兵总指挥。后任命其为陆军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辛亥革命后不久国民党成立,朱履先即转入国民党,并任南京讲武堂堂长,后参加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928年他的士官四期同学蒋作宾北伐到济南,请他出任桓台、邹县、临朐、曲阜等县县长。抗战初期朱履先曾受蒋介石之聘在南京军政部供职,因不满蒋介石沦丧东三省的不抵抗政策而退隐故里黄桥。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