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与兴国和《长冈乡调查》

石仲泉

2013年12月28日13:31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毛泽东与兴国和《长冈乡调查》

兴国同时是苏区精神的光荣代表。2005年10月在兴国召开的“弘扬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上,学者们对苏区精神各抒己见,一致认为应当唱响苏区精神。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对苏区精神的内涵作了明确概括。他说: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里的七个内容在“模范兴国”都有充分体现。有的内容在前述10个模范中已有反映,下面再补充几点:

(一)关于坚定信念。2005年10月在兴国参加苏区精神研讨会时,就听说了兴国人江善忠烈士牺牲的故事。他长期担任区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裁判部长,对外镇压反动分子,对内肃清叛徒和内奸。主力红军长征后,他奉命率领保卫队到深山里转战,曾在一夜间处决了19名反动分子和内奸。1934年底,他奉命接收和安置一批伤员,就地坚持游击战争。但因叛徒出卖,伤员的隐藏地被敌军大批人马赶来包围。此时,江善忠为了将敌军引开,使伤员转移赢得时间,自己提着双枪迎向敌人,毫不犹豫地走向三面均为悬崖的险路。他边打边往悬崖走去。他用岩石作掩护,瞄准敌人射击,击毙七八个敌人后,子弹打光了,就举起石头往下砸。敌人喊话,要他投降。他喝斥道:想要我出卖共产党,休想!说完,他脱下身上的挂子。咬破手指,写下两行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随后,他纵身跳下山崖。江善忠烈士的事迹令人非常震撼,“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集中概括了苏区人民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坚定信念。

(二)关于求真务实。兴国的同志还向我讲述过当年的县委书记谢名仁的事迹。1933年2月,谢名仁调任兴国县委书记。半年后,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兴国中心县委,谢名仁因政绩突出,当选为中心县委书记。由于青壮年大量参军,农村劳力缺乏,田地有荒芜的危险,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到长冈乡妇女主任带头下田学犁耙的情况后,立即在全县组织成立妇女耕田队,号召青壮年妇女学习犁耙技术。全县妇女积极学习,很快解决了农村劳力缺乏的困难。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的生活用品奇缺。他又发动能工巧匠组织消费合作社,用土办法办起了熬盐厂、织布厂、榨糖厂等,缓解了群众的生活困难。他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在1934年二苏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登台接受了“兴国模范县”奖旗,并将毛泽东书题写的“模范兴国”制成4块牌匾,高挂在县城四个城门。

(三)关于一心为民。听说在兴国有两首唱“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其中一首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真情实意为群众,油盐柴米都想到,问寒问暖情意重。”我二到兴国时,曾问过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讲的“共产党真正好”那段话的来由。兴国同志向我讲了长冈乡妇女刘长秀的故事。刘长秀是红军家属,过去无田无房,生活异常困难。土地革命后,既分了房又分了田,非常感激政府。1931年,长冈乡夏荒缺粮,她家只能以南瓜野菜充饥,村苏主任背了一斗多粮食送给她家。第二年又闹春荒,乡苏维埃政府到200多里外的公略县找便宜米供给困难群众。她很感激共产党。1933年11月中旬,毛主席到长冈乡调查时,正巧遇上刘长秀。她不认识毛主席,只知道是上面来的大干部,于是冲口说出了“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的心里话。这冲口而说的话,正反映了兴国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业绩。

(四)关于清正廉洁。还在2001年11月一到兴国时,就听说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的故事。1932年2月,《红色中华》提出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此后,中央苏区开展节俭运动,在广大干部中逐渐形成以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荣的风尚。刘启耀是兴国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由兴国迁驻宁都后,他带头从兴国家中背米到宁都省苏维埃机关吃饭,不领伙食费。妻子开始想不通,经他耐心解释后,便主动从兴国老家送米到宁都省苏维埃机关。老婆见到老公,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他回答说:革命成功,吃穿不穷。红军主力长征,他留下打游击。1935年初,他领导的游击队被打散了,不便回兴国,就在遂川县一带乞讨度日。那时,他腰上藏有不少金银,但他知道那是党委托保管的,自己再艰难,也不能动用。1937年初,他联络了一批隐藏在附近各县的苏区干部,成立了中共江西临时省委。这时,他才将珍藏的金银拿了出来作筹建经费。因此,他被赞誉为“腰藏万贯的讨米人”。

(五)关于艰苦奋斗。这形象地反映在那首家喻户晓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中——“哎呀哩!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兴国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这首山歌据说从1933年开始传唱开的。那时的苏区干部,包括兴国在内,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干部,都不领薪金,义务为群众服务。为了减少群众负担,他们实行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制度。每人有个棕绳编的“饭梢子”(装饭的袋子),上面编着自己的名字,装上一把米,煮熟后各自吃自己的一小袋饭。兴国同志给我讲过妇女干部危秀英的故事。她6岁时从瑞金卖到兴国做童养媳。参加工作,婆婆不支持,锁住米桶,用不让带米的办法加以阻挠。但她还是在外工作。在区乡时,她常常是饿着肚子去办公。调到县里后,县委书记钟循仁发动其他干部匀米给她,解决她的吃饭问题。调到省委工作后,才由公家给她伙食。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普遍的,因此才有山歌唱出来。

(六)关于争创一流。前述10个方面的模范,已说明兴国争创一流的革命精神。他们创造的第一等工作,是干部工作处处带头的结果。兴国县委有个要求“干部十带头”的决定,即带头学习政治、军事;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参军参战;带头生产劳动;带头执行勤务;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约粮食支援红军;带头优待红军家属;带头慰劳捐献;带头集股办合作社。有了这10个带头,自然就有上述10个模范。

(七)关于无私奉献。兴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50000多名。烈士之多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名列第一,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占全省烈士的1/5,因而被誉为“革命烈士第一县”。在长征的湘江战役中,兴国模范师伤亡过半,其中第18团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47人。著名的兴国模范师师长钟元洪,被淹没在茫茫草地;模范师政委谢远崧,在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仗直罗镇战役中阵亡;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梁焕财,牺牲在大渡河畔;原江西军区特务团团长邓岷山,牺牲在会理城下;原江西军区国民经济部长欧阳崇庭,牺牲在贵州水城县郊大水湾。前面说的,长眠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有12038人,几乎每1公里长征路,就倒下了一位兴国籍烈士。可谓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当年的兴国,处处闪耀着苏区精神的光芒。说“模范兴国”是苏区精神的光荣代表,是实至名归,名符其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