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延安时期毛泽东如何同性格怪异的文化人交往

赵连军

2014年01月14日16: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一开始即诙谐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朱总司令的指的是“手里拿枪的军队”,鲁总司令的则是指“文化的军队”。他接着说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文化人的重视。抗战中,大批文化人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斗争,怎样做好和这些文化人的交往,团结教育发挥好这支文化军队的作用,是当时毛泽东始终注意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是毛泽东同一些文化人交往的事例。

与塞克的交往

塞克原名陈凝秋,剧作家、画家和翻译家,其剧作《流民三千万》为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被人们誉为“抗战吼狮”。作为党外人士的著名知识分子,塞克当年是延安文化界的“怪人”之一,不但留着一头在延安革命女性那里都看不到的长发,而且性格倔强孤僻,时有怪诞之语。常见他叼着大烟斗,一个人溜达到山里,不是挖石头磨砚台,就是刨树根子雕刻烟斗和手杖。1938年秋塞克来到延安后,毛泽东与他多有交往相谈甚欢。不料,有一次毛泽东派人请塞克来自己的窑洞聊天,塞克竟把头一扭,很干脆地回答:“我不去”。问他为什么,回答是“我进不得衙门,受不了在哨兵眼皮下走动”。毛泽东闻讯,马上决定塞克来的时候,一路撤岗!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卫士们的反对。毛泽东只好又做卫士们的工作,向他们说,我这个朋友,脾气可大啦,如果你们不撤岗,他来了一看,扭头就回去啦,你们可吃罪不起呀!结果,毛泽东又派人去请,不仅撤掉了岗哨,自己还到窑洞前的山坡上遥遥相候。塞克这才来见。

与萧军的交往

萧军是鲁迅先生的弟子,当时也是延安文艺界的“怪人”之一,又是与毛泽东交往最多的知识分子之一。萧军狂放不羁性情暴烈,在延安时因为他个人感情生活的流言蜚语,曾闯进文化俱乐部的会议上,狠狠地把短刀插在桌上,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决心,如果真的冲突了,我决定用刀子对付他们。”毛泽东一直对他青眼有加,很喜欢找他聊天。而毛泽东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萧军尊敬并亲近的人,只是仍比不上鲁迅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酒酣耳热之时,萧军曾对人公开说:“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大哥。”萧军到延安是在1938年3月,因为想到五台山去打游击,他头戴狗皮帽,肩背褡裢,拄着木棍,孤身一人路过延安。毛泽东听说后很想见见这位闻名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厅秘书和培元前去问候。当和培元热情地提出要为萧军安排时间见见毛泽东时,萧军却说:“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他不想见毛泽东,毛泽东便亲自到招待所上门拜访他,这让萧军大为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他应邀参加一次会餐,几张大桌子摆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毛泽东、陈云、李富春、成仿吾等人拉着他坐一桌。没有凳子,几个人就站在桌子周围,一个大陶碗盛着酒,一口一口轮着喝。忽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几个人以黄土下酒,喝了个痛快。就这样萧军在延安终于找到了英雄豪情,住了下来。到了1941年6月,《解放日报》连载周扬的一篇文章,文中一些观点引起了艾青、舒群、萧军等一批文化人不满,萧军便写了一篇商榷文章寄到《解放日报》,却被退了回来。他大感不公平,直接去找毛泽东评理。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用自己的身份帮助萧军,他对萧军说《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啊。于是,萧军果真把文章登在了《文艺月报》上。可能正是因为萧军与周扬的争论而找到毛泽东评理,让毛泽东注意到了延安文艺界的一些纷乱现象。萧军最先向毛泽东提出了“党应该有个文艺政策”。当时萧军心情恼怒准备离开延安去重庆,到毛泽东住处辞行,毛泽东极力挽留他留下来。谈话中萧军问毛泽东,党有没有文艺政策啊?毛泽东说哪有什么文艺政策,现在忙着打仗,种小米,哪还顾上。萧军表示应当有个政策,否则争论不休,没有标准,难明是非。毛泽东当即表示这个建议好,并委托萧军帮忙收集文艺界的各方面意见。此后,毛泽东和萧军书信往来十余次,不仅谈论文艺问题,还善意坦诚地提醒萧军的毛病:“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