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张克雷
重庆孕育的“中国通”
1939年12月,在一个浓雾笼罩的晚上,荷兰驻重庆外交代表杨连山前往市内的临时机场——重庆珊瑚坝机场,心情紧张地望着天空。这个被高山所环绕的机场,其实只是奔腾的长江中一块小小沙洲,仅有一条600米长、300米宽的跑道,每年至少有两个月没于水中。
杨连山焦急地等待着,但他并不盼望飞机着陆,而是希望听到飞机没有着陆意图的消息。因为就在同一天早些时候,已经有两架飞机因为浓雾在重庆坠毁了。
得知妻子和9岁的儿子乘坐的飞机已经改道飞往附近的机场时,杨连山长舒了一口气。
这架由中国航空公司(CNAC)承运的民航客机,几小时前从香港的暗夜中起飞。一路上,飞机在日占区上空穿梭,小心地躲避着敌军高射炮的探照灯。
当重庆的大雾最终散去,这架飞机终于在江中小洲上的简易机场安全着陆,结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而杨连山与妻子,还有他们最小的儿子杨乐兰,也再度开心地团聚了。
乘坐这班飞机抵渝的杨连山之子杨乐兰,在重庆生活期间,每天在荷兰驻重庆使馆的官邸里,跟从一位中国老师上口语课,并学习中国历史文化。这位在战时重庆度过了一段难忘童年时光的荷兰人,后来成了“中国通”,于1986-1992年间出任荷兰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和他的父亲杨连山一样,在任期内为中荷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