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淮安赴东北
对周恩来的不幸,远在奉天(今沈阳)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的伯父周贻赓有所耳闻。周恩来对伯父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父亲兄弟4人中,伯父颇有才学,见多识广,对人很热心。周恩来平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同伯父商量。周贻赓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侄儿的聪颖、机敏,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写信要周恩来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生活。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决定离开老家,出去闯一闯。
1910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周恩来的三堂伯父周贻谦,把周恩来带出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
离开淮安之前,乳母蒋江氏给他添置了新衣,为他准备临行的衣物,叮嘱他路上要小心,照顾好自己。他走前还到母亲墓前去拜祭,为母亲扫墓。
于是,周恩来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小伙伴,随堂伯父周贻谦出发北上。走时,他随身带上嗣母留下的诗文,一步一回头。乳母含着泪对他说:“现在你真的要到天上去飞翔了。”
“蒋妈,”周恩来走到她面前,“我就要走了……”谁知话没说完,蒋江氏呜咽哭出声来。周恩来眼里也噙满了泪水,他强抑住自己的眼泪说,“你12年的养育之恩,我也难以报答,至今还欠你的债(佣金)。这个家,你也是知道的,我想来想去,也没别的值钱东西,只有把屋里那张床和两张椅子用来抵债,你就搬回去用吧!”“不要,”蒋江氏拭着泪,“还是留着,我用不上……你的心我领了。”她揽过周恩来搂着,哽噎着说,“孩子,只要你在外面没病没灾,好生读书,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我……我也就没白疼你啊!”
千言万语,说不尽道不完,堂伯父已招呼周恩来上船。这是一艘十余丈长的官船,专在运河上跑长途客运。
渡船起锚、收缆,渐渐离岸。周恩来站在船尾,不停地朝岸上的人挥手。他的眼前,镇淮楼、文通塔,那巍峨的雄姿已愈来愈远,他带着无比的惆怅,无限的眷恋走了。
他们取道山东、天津,经过长途旅行,终于来到奉天。一路上辗转,少小离家的周恩来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博大胸怀。出江河纵横,到白山黑水之间,人文地理的巨大变化,使周恩来的视野与心胸顿时变得广阔多了。
这在周恩来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后来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