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毛泽东之路:沪上打工日

2014年01月21日15:35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沪上打工日

2、足印:半淞园,送别“新民”会友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

有资料记载:半淞园位于黄浦江江边码头附近。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但数年后,园子西部被自来水公司购去,建成自来水厂。1937年“8·13”事变,半淞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被夷为平地,以后也没有重建。如今,半淞园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当然附近还有一条半淞园路的马路。

而93年前,半淞园里有着一场与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的聚会。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同彭璜、李思安等在这里为陈赞周、萧三等六位会友送行。

毛泽东等人入园后先是驾舟游湖,后又登山望远,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心旷神怡。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呼唤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毛泽东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

在这里,他们谈了要加强会友联系,谈了要在会友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谈了吸收新会员的条件,谈了……

现在中共一大会址内陈列着一幅照片,是1920年毛泽东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合影留念照片,这个地点就是半淞园。

3、足印:民厚里,做了一段洗衣工

毛泽东这次在上海,两个月就一直住在哈同路民厚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这是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大门为普通的排门,底层前半部是店堂,后半部右侧为灶间,左侧为小天井。店堂与灶间之间是楼梯。顺梯而上,前楼是宽敞明亮的正房,房外有一个小阳台,后楼为一小亭子间,上有晒台,有尖头木栅栏与邻居相隔。

据李思安回忆,毛泽东到上海以前,这个房子是她出面租赁的,用来作为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到上海活动时的住处。她还回忆说,毛泽东和随同来沪的15岁的张文亮住在前楼正房,房内有两张单人木板床,毛泽东的床铺横放在落地长窗下,床头有一张方形茶几,上面堆放着各种报刊。小阳台上放置一张藤睡椅,毛泽东常坐在上面看书。不久,她也搬了进来,住在灶间。楼下店堂不住人,供吃饭和会客、开会之用。靠近楼梯的地方,有一圆形柴炭风炉,炭篓放在楼梯底下。所有家具,都是东租西借凑合起来的。

他们的生活十分简朴和艰苦,每人每月才3元零用钱,常常吃蚕豆煮米饭和青菜豆腐汤。

生活难以为继,解决得靠自己——参加上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参加的项目是为人洗衣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诉说自己工读生活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所得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6月7日,毛泽东写信告诉北京的黎锦熙:“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另立自修学社,从事半工半读。”

4、足印:花园里,出版《天问》为驱张

霞飞路花园里277号,是《天问》周刊社。

在毛泽东到上海前,曾派遣彭璜等人在上海出版《天问》杂志,专门揭发张敬尧的罪行,开展驱张斗争。

尽管物质生活艰难,但没有挡住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脚步。在沪期间,毛泽东常去《天问》周刊社,继续宣传“驱张”。他亲自为该刊撰写了《湖南人民自决会宣言》、《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等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设计”着湖南的未来——成立湖南人民自决会,推进湖南人民自治。还提出了在驱逐张敬尧后改造湖南的方针策略——废督裁兵,实现民治;指明中国的出路,必须推倒帝国主义的走狗——南北军阀的统治。

在毛泽东等的努力下,湖南改造促进会拟定了《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提出废督、裁军、自治、教育、实业等六项的设想。毛泽东在3月12日致信黎锦熙,并附上《商榷》。他认为,《商榷》所说各条,虽然还不是如黎锦熙所说的“从‘根本解决’下手”,只是“枝枝节节的向老虎口里讨碎肉”,是“次货”,但就中国目前状况来说,实在是“上货”,如果这一着也不做,“觉得太不好意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