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剧照 司廷宏摄
50年,近4000场。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塑造了几代中国人对芭蕾这种高雅艺术的最初印象。从1964年首演至今,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的《红色娘子军》悄然走过半个世纪。日前,《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的首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结束,之后将进行全国巡演。
“第一个成功的试验”
“《红色娘子军》开启了芭蕾舞剧中国制造的先河,是中芭的看家戏。”中芭团长冯英说。
芭蕾舞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有俄侨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开办业余芭蕾学校,对我国的芭蕾启蒙教育起到积极作用。1958年,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新中国成立后国人演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而中国人真正拥有自己编演的芭蕾舞剧则始于《红色娘子军》。
从1959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芭前身)起,中国的芭蕾前辈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这门高雅的“洋艺术”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老一辈中芭人在几个月内就创作并排演了《红色娘子军》。据作曲家吴祖强回忆,选择改编《红色娘子军》,部分是因为当时谢晋导演的同名电影红遍大江南北,黄准作曲的《娘子军连歌》也已经脍炙人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以我们顺理成章地选择了《红色娘子军》作为芭蕾本土化的第一块试验田。”吴祖强说。
“《红色娘子军》是第一个成功的试验。”冯英说,“用西方芭蕾的舞蹈语汇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我们破掉了二位手、三位手、七位脚的定式,把arabesque(注:芭蕾舞舞姿)跟射击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融合了中国戏曲和民间舞蹈的元素。作为第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它早已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时代的局限。动人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让即使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样可以欣赏它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