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小城春秋原型梁惠贞:冲破传统寻找革命理想

2014年03月10日09:32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灿若夏花人中凤

  革命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国民党于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梁惠贞开始身处险境,急需转移。

1927年,22岁的梁惠贞借考取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师范学院之由,组织将其转移至上海。此时,梁惠贞虽然和林熙春依然在一起,但是双方在人生理想上出现了严重分岐。

梁惠贞志向远大、满怀救世革命理想,英勇参加党的地下工作。而其丈夫林熙春却坚决要离开祖国,远去法国留学。梁惠贞坚定地选择了拯救劳苦大众、创造新中国的革命道路。至此,林梁分道扬镳。

不久,受党中央派遣,梁惠贞从上海来到厦门鼓浪屿,在福建省委秘书处工作。

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鼓浪屿,海岸蜿蜒,岛屿四周海水蔚蓝,具有各种西欧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青石小道,曲径通幽。偶有琴声或歌声,从窗或小径泻出。只可惜,当时腥风血雨无情地淹没了这份宁静和浪漫。

上世纪30年代,厦门鼓浪屿虎巷8号,便是当时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这是一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遥想当年,租住在此的青年们,分别操着广东、湖南和福建等地口音。其中,有一对特别亲密的年青男女,在工作之余,还会悄悄地讲起海南话。

说着海南话的男青年是“琼崖才子”王海萍,另一位是“琼崖才女”梁惠贞。他们怀着共同的救国理想,共同的革命追求,同为海南乡友,同为琼崖校友,同在厦门并肩战斗。

1928年,志同道合的梁惠贞与王海萍结成了夫妻。此时,24岁的王海萍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3岁的梁惠贞在福建省委秘书处工作,负责福建省委与党中央的联络工作。

党史记载,根据革命需要,也根据梁惠贞本身所具备的政治素质高、对上海熟悉的条件,组织决定由她担任省委政治交通工作,来往于厦门与上海之间。她像男人一样独来独往,即使是在怀孕期间,交通工作也从未间断。

王海萍与梁惠贞称得上是革命伴侣和模范夫妻。在工作上他们互相勉励,发挥各自才智,为革命事业多作贡献。在生活上则互相关照,过得幸福美满。

1931年3月25日,设在鼓浪屿虎巷8号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包括梁惠贞在内的6位在家的同志不幸被捕。

  感人故事被写成小说传颂

在敌人的刑审室里,梁惠贞面对敌人各种刑具无所畏惧,在严刑拷打中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1931年5月1日凌晨,厦门的上空传来一阵阵恐怖的枪声。这是国民党在执行死刑,被枪杀的是一个多月前抓来的共产党人。

梁惠贞也被五花大绑着站在3个“要犯”中间,枪声已经响起,敌人一再威逼,让她交出厦门地下党的名单。可她依然临危不惧,机智以对。当她知道敌人不可能放过她时,她无限怜爱地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好像在跟自己8个多月的孩子做最后的交流。

当刽子手提起枪,她忽然将手表摘下,对刽子手说:“这个表交给你,请你不要对着我的肚子开枪,对准我的脑袋吧!”

可怜这位即将为人母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丧失人性的刽子手会给自己的腹中之子留下一命!她应声倒下,成为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那一年她26岁。

“姑姑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小说《小城春秋》,并吸引了一些读者前来老宅寻访。”梁如金说。

据了解,已故著名作家高云览于1956年创作的小说《小城春秋》,取材于1930年震撼中国的“厦门大劫狱”,书中描写的年代和事件正是海南籍革命先驱王海萍烈士担任福建省军委书记的时期(后任福建省委书记)。他是这次大劫狱的主要领导者,与时任福建省军委秘书的陶铸同志等5人组成破监委员会。这位福建早期党组织的杰出领导者,和夫人梁惠贞女士双双为理想而牺牲在厦门大地上。

《小城春秋》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后来,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评为中国电影1990年十大名片。

1951年,陶铸同志深情怀念昔日战友,曾专程赴海南岛看望王海萍家属和梁家时,带走了这张梁惠贞惟一留在世上的珍贵照片。

斯人之逝,精神长存!以梁惠贞为代表的五四新女性,她们是觉醒的第一代中国妇女,面对封建传统,她们奋起抗争,坚韧如古宅墙根长出的野草,顽强地爬上了厚重的石墙,苍翠欲滴,傲然挺立。(记者 陈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