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
在狱中“倒意外地有了时间”,写就《科学的新闻学概论》
1943年,萨空了在广西桂林。一天,他正要去采访一个美国新闻处的官员,突然被特务绑架,囚禁在桂林西北郊的夹山。在狱中度过了两年。那时,萨空了写了一首诗:
缧绁非吾罪,屋陋睡转安;山拱如朝我,松挺像贞坚;世事愈难问,雄心未逊前;倚风一长啸,天地为之宽。
他心地坦然,便奋笔疾书。他用一个空炼乳罐头作灯盘,用棉线作灯芯,再把一本书打开立在灯前挡住风写他的《科学的新闻学概论》。过去,他就想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写一本新闻学入门的书,由于生活颠簸,坐不下来。现在,倒意外地有了时间,岂能错过,所以,他每天规定必须写几千字。后来,几经周折,这本书终于以艾秋飙的笔名于1945年3月在桂林问世了。
这本新闻学论著共分18章,涉及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它阐明了新闻学的定义,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于新闻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展望,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对于怎样组织采访、编辑、言论以及如何科学管理报社的种种技术事务工作,也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萨空了说:“我主张,不仅仅研究报纸的编辑部工作,而是要包括研究管理技术种种事务的安排在内,就是说,它要研究如何组织整个报社。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
办报要有益于人类,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前进。他要求记者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实事求是。描述事物要恰到好处。要做到像古人宋玉描写美人那样: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还强调,记者凡事要躬身下问。访者对任何新闻不凭传闻,而要亲身见闻,追求新闻的真相。上述的这些见解,对我们今天进行新闻改革,仍有现实的意义。
创立民族出版社,他说:“我们出书越多,亏损越大,就说明我们工作得越好。”
1952年,国家为使“今后整个少数民族的出版工作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决定创立民族出版社。出版社的筹建工作是在原中央民委参事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批准建立民族出版社不久,周总理便任命萨空了为出版社社长。
1953年1月15日,民族出版社的成立大会在椅子胡同的原参事室所在地举行。成立大会很简单,萨空了宣读了中央成立民族出版社的通知以及建立出版社的宗旨。当时在画刊组的林国志回忆说:“他讲话从来不坐着,都是走来走去的,也不用讲稿。他的眼界很高,对局势看得很清楚,听他讲话特别长见识。”
民族出版社建社的当年,出版物品种就已达140多种,超过了参事室时期所出图书种数的总和。除了翻译出版政策文件和《人民画报》民文版副册外,还为朝觐活动准备了中、阿、英三文种对照的《中国穆斯林生活》,在出版当年,就发行到38个国家。
民族出版社靠国家拨款来经营,萨空了说:“我们出书越多,亏损越大,就说明我们工作得越好。”当时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大部分是从汉文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如果按汉文出版的稿酬办法来计算,国家拨款的绝大部分都要用于支付著作和翻译稿费。萨空了向出版总署和民委提交了报告:“凡从汉文编著的图书和从外文译成汉文的图书,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时,目前对汉文编著者和翻译者免付著作权报酬。”这个报告很快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成为全国各民族出版机构制订稿酬制度的一个法定准则。这个解决方法使有限的资金可以用于出版更多图书,迅速推动了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
萨空了对于选题工作非常重视,当遇到好的选题时,他会尽全力促成。清朝用蒙古、藏、维吾尔、满、汉5种文字编写的辞书《五体清文鉴》,反映了200年前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诸方面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却只存有抄本。当民族出版社的同志向萨空了建议影印出版时,萨空了直接请示了周总理得到批示。图书出版后,一时在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突厥学界引起轰动,获得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金奖,这是新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第一个国际金奖。萨空了曾说:“我们做了一件清朝皇帝都没做到的事情。”
从1955年《民族画报》创刊,1957年《民族团结》杂志创办,之后的20年时间里,萨空了一直负责具体工作。画报的每一篇稿件他都会看,甚至标点都会改正。萨共旗回忆当时父亲的工作状态:“他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就又出去工作,或者到书房改稿子。连夜送来的稿件,他第二天就改完了。”
大众化传播思想,“使全国人民觉得读报,真和吃饭一样的需要,看戏一样的有趣”
萨空了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在我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萨空了在《立报》副刊《小茶馆》的“点心”专栏里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个专栏是献给‘上层社会的人们’心目中所称为的‘下层民众’的,它将努力以浅显通俗的文字,写出些有益于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增进常识的文章。”曾有人说,看《立报》的多是劳动群众:“候电车时随手买来看的,电车上拉着皮圈看的,开电梯忙里偷闲看的,他们都是立着的。”
“我们感觉到中国报纸大众化的需要,是因为中国近百年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而最大多数国民仍若默然无动于心。根本毛病,即在大多数国民,不能了解本身与国家的关系,人人只知有己,不知有国。最大多数国民,不能读报,实为最主要原因。”萨空了的这段分析,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国人精神麻痹的病源,“使全国人民觉得读报,真和吃饭一样的需要,看戏一样的有趣,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
萨空了对于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是在办《新疆日报》以后,他说:“‘行万里路’,对一般知识分子,比‘读万卷书’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真的面对了事实,你才能懂得那事实中的问题之所在。”
后来,萨空了在民族工作中贯彻了这个思想。
萨空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同时兼任民族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他在人美社专门成立连环画编辑室,汇集了当时最有名气的画家,将一些经典著作改编成连环画。人美社的很多优秀连环画由萨空了带到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说起动因,萨空了解释:“中国10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我国版图内多半数是民族地区,文字难识或无文字,文盲比重大。但是即便不识字的人,对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也能看懂个大概,如果再有识字的人从旁边教教,还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识字的人拿来看图,也可以通过美术感染力受到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萨空了经历了60多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他始终坚持着新闻人的真理,不屈不挠,不向压迫妥协。
在旧社会,统治者对付新闻工作者的办法,是一只手拿着钞票,一只手拿着手枪。那时,一切有良心、有主张、有骨气、有斗志的新闻工作者,即使侥幸不成为殉道者,也必然要被弄得遍体鳞伤,寸步难行。面对那种环境,萨空了在1943年4月写的《香港沦陷日记》一书中说:“我既生在这样的时代中,又选定了新闻记者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只有坚强地负起自己应负的历史使命。所以自从作了记者以来,兢兢业业的工作,唯恐走错了路。我常常警告自己,不应把自己所编出来的报纸,当作翌日即是覆酱瓿的烂纸,而应当把它看成那是组成人类历史记载的一部分,假使不能将亲历的一切,忠实地写出,那我们就是那些伪造历史者的帮闲,即使出于无心,也是罪无可绾。”
(据王墨馥《萨空了:出版家与民族事业践行者》,葛娴、陆宏德《访新闻界前辈萨空了》等改写)
小传
萨空了(1907-1988),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蒙古族人,出生于四川成都,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事业,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曾任多家知名报纸的记者、编辑、主编及经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新闻总署副署长、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局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民族出版社社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创建民委下属数家单位并主持工作。
负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著有长篇小说《懦夫》,散文集《香港沦陷日记》《由香港到新疆》,美学专著《科学的艺术概论》等,另有新闻学专著《科学的新闻学概论》、译著《窦德大使日记》《宣传心理研究》,还有《萨空了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