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
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任《立报》总编辑时抢发消息,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七君子;
他奉命与胡愈之负责创办了《光明日报》;
他是周总理任命的民族出版社第一任社长——
萨空了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前从没公开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与李维汉的谈话中提到自己是蒙古族。1950年,萨空了作为中央西北访问团副团长赴西北5省考察慰问,李维汉在车站对萨空了说:“你从现在起就恢复蒙古族的身份吧!”
那次慰问,萨空了见到了蒙古族人,尝到了奶食品,观看了那达慕,初次体会少数民族的生活。这也是他从事民族工作的开端。
《立报》对于中外瞩目的“七君子案”进行了突出而持久的报道,引起轰动
萨空了1907年3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蒙古族家庭,他的父亲石麟是都督府正黄旗蒙古笔贴士,石麟的祖上是翁牛特旗,祖上曾多次受清帝的嘉奖。石麟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后因妻子去世,他苦恼无方,也为了躲避家事纷扰,便图清静,托人谋了个外差,举家搬到成都,在川督赵尔丰手下做文官。萨空了出生时,父亲为他取名萨音泰,意思是有福之人,弟弟叫齐达泰。辛亥革命后,石麟又举家迁到北京。此时,世事动荡,石麟无法再外出谋生,只得在家尽其所能地教授儿子读书。当时萨空了两兄弟同在北京黄土坑小学读书,被人讥讽为非同父之子,伤心之余,哥俩及同辈人全改成了姓萨,他改姓萨名啸空,但工作后发现有同名者,加上当时的境遇,使他有了消极思想,故用“空了”。
萨空了14岁时,为了生存,早早地踏入了社会,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1935年,萨空了在一个中法合办的金融机关工作,同时在几家报纸兼任编辑、记者,还在一些大学的新闻系担任教学工作,他写文、画画、摄影、演话剧,非常活跃。当时的《世界画报》老板成舍我找到萨空了,希望他去上海接手《立报》。到《立报》一年后,他正式任《立报》的总编辑兼经理。
萨空了主编的副刊《小茶馆》,称得上是《立报》的一颗明珠。《小茶馆》只有半版左右篇幅,约2500字,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有《大众常识》《小记者》专栏。此外,它主要是登载来自本地及江、浙、湘、桂等地读者的来信,与此配合的有一个《点心》专栏,专门刊登萨空了用“了了”笔名写的短评。这个为读者称道的“了了信箱”,形成了一种针砭时弊的舆论力量,冲击着当时的黑暗社会。他在《编小茶馆的感想》一文中说:“我每天要看几十封信,并直接回答他们若干封信”,“粗糙的纸和歪斜的字,带给我的感情”,“落下泪的事,都曾有过。”“读了他们的信,不由得不使我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劳苦大众,不由得不使我为劳苦大众呼号。”
萨空了为劳苦大众献身的精神,渗透在他任《立报》总编辑的整个时期。《立报》宣传报道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救国会”、“七君子事件”、“双十二事变”等抗日救国活动,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立报》对中外瞩目的“七君子案”进行了突出而持久的报道。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逮捕了救国会的7位领导人。得到消息时,当天的《立报》开印在即,来不及了解情况,萨空了决定先发消息,让人们知道7人被捕之事,以阻止国民党反动派暗地杀人。
“7人被捕”消息发表后,引起全国的震惊、关注与反应,国民党不得不按法律办事。以后,《立报》紧紧咬住这个案件不放,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七君子。1937年,上海沦陷,《立报》也不得不停刊。
1937年末萨空了只身到香港,适值潘汉年与廖承志在香港担任中国共产党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他们以共产党的名义投资3000元港币,支持萨空了把《立报》再办起来。1938年4月1日,香港《立报》创刊,萨空了担任总编辑和总经理。
创办《光明报》,周恩来表示,他们现在在党外,比在党内更方便工作
香港《立报》创刊不到半年,萨空了与亲近国民党的成舍我在立场和观点上发生了分歧,萨空了决定离开。当时正在为抗日运动奔走的杜重远向萨空了说新疆的督办盛世才已经打出抗日的旗号,还可以得到苏联的援助。他们辗转汉口的时候得以会见周恩来和叶剑英,得到了周恩来的肯定。后来杜重远曾代表萨空了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但周恩来表示他们现在在党外,比在党内更方便工作。
周恩来的话后来得到应验。
1941年,邹韬奋、廖承志找到萨空了,希望他在香港参加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萨空了作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成员接受了这个任务,出任督印人。创办《光明报》,是因为当时国民党不承认除了国共两党外,中国还存在其他政治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在重庆没有公开宣布的可能,因此决定在香港办一份同盟的机关报,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同时为今后的宣传工作准备舆论阵地。在刊行之初,就提出“国内如有力之党派难抒发其言论,而大多数之国民顾未得自建其言论机关,本报愿贡献国人为言论抒发之公共园地,凡无背上列原则者悉为刊载”的原则。为避开新闻稿送检被扣发的危险,《光明报》以广告的形式刊登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两个重要文件,惊动了国民党当局,香港政府在压力下多次对《光明报》的稿件进行扣压和删改,报纸常常“开天窗”。
虽然《光明报》经历了多次停刊与复刊,萨空了在香港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1948年,为了让境外及香港的民主人士得以从香港回到内陆、再辗转到北平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萨空了奔走于驻香港的英国政府。负责这一系列工作的有廖承志、潘汉年、范长江等人,由萨空了出面联系英国政府机构租用船只。这样安排有几个优势:萨空了英语比较好,也不是太知名人士,最重要的不是共产党员。结果,一批由上海转移到香港的民主人士得以通过这条水路抵达了解放区。1949年6月,萨空了在北平协助胡愈之创办《光明日报》作为新中国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他出任秘书长,同时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