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访“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李佩

记者  吕其庆

2014年03月14日09:2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96岁高龄的李佩先生在家中接受记者专访

风骨先生

——专访“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李佩

郭永怀是我国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烈士。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实验基地乘坐夜航回北京报告一组重要数据,在离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飞机发生事故,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2013年12月5日是郭永怀牺牲45周年的日子。在寻访他的亲属时,记者得知他的夫人李佩,今年已96岁高龄,这位近百岁的老人,一生同样写满传奇: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上发出了第一个声音;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之母”;80多岁时,还站在讲台上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讲授英语;90多岁时,张罗起 “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凭她的威望,请来厉以宁讲国家经济发展,请来何祚庥、黄祖洽讲国家科技发展……前阵子,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的程郁缀教授,在论坛上讲的中国古代文学,应听众需要,整理成册付梓出版,扉页上赫然一行字,“献给李佩先生和她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论坛”。“先生”,是身边人对她的称谓。

2003年、2007年、2013年,她分三次,将全部积蓄和郭老遗物赠予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

随着有关李佩先生的资料慢慢在记者的案头垒砌,一幅着满迷人色彩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是一位与祖国共同成长,历尽波折而展现非凡人格魅力的伟大女性。二月早春的一天,记者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走进李佩先生的居所,聆听她与郭老举案齐眉的情义和她高山仰止的人生。

郭永华与李佩的结婚照

“特级楼”里的老先生

李佩先生住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源社区,这里头,一些建成年代不一、高矮不齐的楼房挤在一起。小区最南头的13、14、15号楼是三层小楼,也是中关村最早的建筑之一,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人们叫它们“特级楼”,意思是给特殊科技人才住的小楼。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都曾居住于此。

自1956年10月,随郭永怀回国,李佩先生一直住在这里,家具摆设还是以前的老样子,这是她与老郭的家,无论什么时候她都舍不得离开。年近百岁的李佩先生,耳聪目明,气骨苍然。

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学子通过什么途径,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献给祖国,但由于他们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已引起美国方面注意,美国不会轻易放任他们回到中国。他们就一直在焦灼中等待着。

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政府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老郭那时已经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老郭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李佩先生回忆道。

钱学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国。1956年2月、6月,钱学森两次给郭永怀飞鸿传书,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快来,快来!……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办公室,你的住房也准备好了,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在钱学森等人的召唤下,响应祖国建设需要,1956年10月,郭永怀拒绝了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放弃优厚条件,乘船回到祖国。

郭永怀一回国,就和钱学森、钱伟长投身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56年年底,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随后,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为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中央开始在青海进行试验,郭永怀经常在北京和青海奔波,频繁的高原反应,使50多岁的他显得格外苍老。

“1964年10月的一天,老郭和同事一起吃饭,平时他们很少聚会,但那天他们都非常高兴,事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李佩先生回忆道。

“老郭从没跟我说过他干什么,我也不问。他经常出差,每次要出差的时候,就自个儿拿一个小的手提箱,装一点衣服搁在里头,单位给他们几个配了个车,那时我一看到车停楼下,就知道老郭又要走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