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文武双全的特务大队长唐承尧

易宗平

2014年03月27日08:50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文武双全的特务大队长唐承尧

遭受不公平待遇不申诉

虽然容忍战士或下属骂他,但唐承尧自己遭受上级不公平待遇后,却不申诉,而是更加努力工作。

据唐承尧的战友李继唐在《难忘的追忆》一书中披露:由于新来的魏中队长不肯带队出击配合,导致唐承尧率领的部队在一次伏击日军战斗中成为孤军,从而战果不佳,而事后却让唐承尧受到处分。按理说,本应申诉上级处理那位魏中队长,但唐承尧为了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

过了一段时间,上级同志也了解到事情真相,托人要唐承尧给支队政治处写一份申诉材料。唐承尧却对李继唐说:“我何曾不想平反,但要惊动许多干部、战士为我写证明。我认为对同志要有感情,对革命事业要有真情,对祖国和党要有深情,这样就够了。”唐承尧还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甘蔗难得两头甜”等打比方,表明自己的坦荡。

烽火中随身带着一挎包书

至今说起唐承尧,李继唐还是很佩服:唐承尧爱学习、爱读书,知识的积累使他站得高、看得远。

李继唐记得很清楚,唐承尧身经百战,随身却总离不了一个大挎包,那是装有《毛泽东文选》、《鲁迅选集》、《郁达夫选集》等书籍的“小图书馆”。战斗之余,他总会挤出时间看书,充分吸收书本中丰富的知识养分。当李继唐等战友来借书时,嗜书如命的唐承尧却总是大方地让战友们随意挑选。

平时喜好看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唐承尧,并不是一个固守“本本主义”的指战员,他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对此,李继唐在《难忘的追忆》一书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抗日战争期间,唐承尧所部颇有斩获,武器装备较为充足,但与日军装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于是,唐承尧手下用木头制造了两挺“机枪”和两门“火炮”,涂漆后与“真家伙”没有两样,必要时可用“疑兵之计”迷惑和震慑敌人。在抗战快胜利时,我军占领儋县那大镇一个交通要塞的据点后,大批日军来到据点前,要求我军撤离。唐承尧早有防备,除了让部队在壕沟里埋伏,还让据点上的“机枪”、“火炮”直指日军。

“这是我们中国的地方,我们在哪里驻扎你们管不着,我命令你们收起枪来滚下去!”唐承尧义正辞严地对前来交涉的日军中佐说。

那个日军中佐看到据点上虎视眈眈的“机枪”、“火炮”,惊恐地命令日军退回去,并对翻译嘀咕一阵。也许是翻译出了问题,翻译对唐承尧说:“这里地势不平,中佐说不能滚下去,只能走下去。”顿时,日军在我军的笑声中狼狈逃离。

特务大队长改善部队伙食

在担任琼崖革命武装第四支队特务大队(后改为第四大队)大队长等职期间,唐承尧主要负责前线侦察工作,多次将大量情报提供给主力部队。

据李继唐回忆,唐承尧除了做好情报工作,还关心并着力解决部队给养问题。1943年,唐承尧带着从石碌山跑出来的10多个工人加入革命队伍,提出严厉打击与敌勾结的地方封建把头,并没收顽固不化的封建把头的粮食等财物,一度解决了所在部队的粮饷问题。

据杜建心介绍,唐承尧还曾抽调所在部队中的精干力量,挑柴到那大集镇的饭馆出售,换回的钱不仅让战士们吃饱,还买回布料添置衣服让战友们穿暖。直到最后,唐承尧也是为了部队给养而献出生命。那是1949年初,唐承尧在完成琼崖革命武装下达的侦察儋县县城兵力、布防任务后,返回部队时途经天角潭,他发现潭里有很多鱼,为了给战士们“打牙祭”,他在捕鱼时不幸遇难。唐承尧的35个岁月,就这样永恒地定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