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华
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学员的年龄,多在40至50岁之间,都是军职以上干部,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善于独立思考,不少人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不足之处,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对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知之不多。张震曾回忆说:“就我自己而言,以前从未系统学习过。连年征战,很少能坐下来认真读书。1937年到抗大学习,也仅是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年逾不惑之际,能暂时离开繁重的工作岗位,专门拿出3年的时间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特别是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有优秀的教员教授,机会十分难得。因此,对这次学习,我倍加珍惜。”
对战役系学员,军事学院在生活上给予了特别的关照。由于他们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学员的职务比较高,年龄也相对大一些,因此允许学员带家属,均安排住在南京宁海路一带,每家一幢房子。学员驻地离院部较远,所以学院干脆就在宁海路附近找了一幢房子,即解放前国民党为美国特使马歇尔的随员准备的办公用房,作为学员的课堂。后来,还盖了一间简易大教室。
学院对学员在思想上、学习上的要求,却是相当严格的。刘伯承曾多次强调:“唯其是高级干部,更应加强领导。对他们放松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因成习,积重难返。我们对他们的最大照顾,是保障他们能学到东西。”在照顾学员很快安好家后,他就按照打仗的要求来严格规范学员的行动。有一件事,给张震留下的印象很深,并被写入了他的回忆录。刚入校时,学员坐的是皮沙发凳子。刘院长看到后说:“当学生的,就是要坐硬凳子,屁股那么娇贵呀?”他还引用“慈不掌兵”的古语,来说明这个道理。此后,学员就都换成了硬凳子。外出作业时,学员都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第一年为预科,总训练时间为1200小时,其中1000小时用于补习文化(共设4门,即语文、数学、理化常识和地理),目的在于“提高学员文化水平,为升入正科,学习现代化军事科学与政治理论打开门径”。这也是刘伯承的一贯思想,他多次强调:高级将领的文化学习特别重要。我们工农出身的同志,如果只是政治、经济上带头翻身,而文化上不接着翻身,那就不能掌握科学,不能以军事科学来保卫国防,就是非常不完全的。
当时规定,不需补习文化者,可以不参加预科学习。所以,战役系第一年只有30多人入学。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刘院长主张因人施教,把学员分别编为甲、乙、丙3个学习组:甲组入学时为初中三年级的语文、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乙组为初中一二年级的语文、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丙组为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和三四年级的数学。甲组层次较高,要求结业时能够达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和高中一年级数学的水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