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梁漱溟著作《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旧版
民国时期,很多有识之士寻找救国强国之路,但因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最终夭折。梁漱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试图以乡村建设运动来拯救旧中国的厄运,但最终因战火而被迫停止。梁漱溟为什么要放弃当时北大教师优厚的待遇而去农村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必须到农村去”
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先去曹州办学,回到北京后,与熊十力以及青年朋友同住共学,学习和探讨治学、救国之路。
为了给沉闷的中国找一条出路,梁漱溟先后南下广州筹办乡治讲习所,担任广东省立一中校长;又到河北定县及山西等地考察乡村工作;因广州政局变化不再南返,即到河南村治学院担任教务长,同时接办北京《村治》月刊;1930年因中原大战,村治学院开办未满周年即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梁漱溟不断地思考和寻找能够救国救民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要从万千问题中找出中国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问题,然后解决之。
辛亥革命之后的10余年时间,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可谓完全解体,而新的政治制度迟迟不能建立。中国有实行新制度的需要,但普通的社会民众却没有这种要求。政治改革一轮又一轮地进行,但无不限于表面,于是就导致一次次的失败,以至于中国越来越乱,越来越惨淡。以前的政治改革总是在物质相对丰富、思想相对开放的城市进行,但是,这些改革均告失败。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多年政治改革却造成了中国农村的破产,这件事首先由银行界发现,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而整个中国,吃不上饭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事,不能不让梁漱溟重新思考,使他意识到,要想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到农村去,进行乡村建设,先解决农村的问题,进而解决整个中国的问题。
这个问题理清楚之后,梁漱溟决心完全投入到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当中。不久,他应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邀请,到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县为实验区,实行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全面改革,进行乡村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