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戚义明

2014年05月04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农业社会化的步骤上,提出先搞合作化、再搞机械化,以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骤相适应

农业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实行集体化规模经营和机械化耕种。在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步骤上,建国初期,我们党一开始认为集体化要以机械化为条件,要先实行机械化,再实行集体化。这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就是先搞机械化,后搞集体化;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消灭富农经济,一举实现全盘集体化。但是这种模式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我国一些搞过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就个别出现了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甚至生产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互助团体,只是当时没有大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广泛地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并且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成批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截至1951年底,全国已经有3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事实证明,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量,一般皆超过同样土地的单干户和一般互助组的水平。这说明,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只要出于农民自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逐渐产生了先搞合作化、后搞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设想。1951年夏,毛泽东在同刘少奇、刘澜涛、薄一波等谈合作化问题时提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厂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1953年2月25日,毛泽东在南下考察途中,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农业互助合作情况后说:“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作法。”[ 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1953年11月4日,在第三次全国农业互助工作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在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伯达、廖鲁言谈话时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潜在力很大。”[《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对于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搞互助合作,办合作社,这不仅是个方向,而且是当前的任务。”[《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04页。]随着1953年下半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向着更广、更高的阶段发展。

在1953年11月4日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不合实际就错了。切合实际就是要看需要与可能,可能就是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01页。]当时搞合作化的可能性在于:1、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有搞合作化的政治条件;2、在土地革命完成之后,获得土地后的广大农民有搞互助合作的愿望;3、我们共产党人从民主革命时期一直到建国初期有搞互助合作的经验。

在毛泽东看来,农业的社会化走先搞合作化、后搞机械化的路子,除了具有可能性外,更关键的是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可是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又要求农业社会化要有相应的发展。“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07页。]这是因为,个体的分散的小生产条件下,我国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满足不了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同时农业上大规模机器的使用,也“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2页。]。因此,毛泽东1955年7月3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不解决合作化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1页。]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在废除封建土地地主所有制之后,搞合作化是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必要步骤,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从实际效果来看,从1951年冬毛泽东主持制定第一个农业互助合作决议,到1956年底合作化的完成,我们对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总共用了5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1955年下半年后,出现了过急过快的毛病。但是,从总体上说,这场合作化运动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引起社会震荡,没有出现像苏联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粮食减产现象,反而连年增产。同时,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办了很多单家独户的个体农民根本办不了的事,如在全国普遍开展的规模不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同时,农业的集体化也为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种田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由落后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提出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一)从“工业农业并举”的方针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将重工业作为工业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建设问题上,就存在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地位比例关系问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第一大关系就是农、轻、重的关系。他指出,必须处理好农轻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样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可以更多更快地发展重工业。[ 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在谈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时又再次指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1页。]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时,又再次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指出:“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现在,要着重宣传农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10页。]这里,毛泽东实际上是在提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还指出,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7页。]。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再次提到“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68页。]。这个说法后来逐渐演变为“三个现代化”的说法。后来,1959年底至1960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这样就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也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现代化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