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对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

樊宪雷

2014年05月04日14: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确立“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也促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做更为深入的思考。

世纪之交,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我们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并在党的带领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第三,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现代化建设已经大规模展开,刚从温饱进入小康,不论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处于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第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五,全球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这种背景下,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他在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后说:“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9页。]其后,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9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的全会上开始出现。之后,江泽民多次提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到了2002年1月14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文件起草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说:“不少同志在讨论中提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50年,实践跨度比较大,能否划出一段时间,提出一个鲜明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以本世纪头20年为期,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认真考虑了大家的意见,认为基本是可行的。”[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414页。]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可行的原因,江泽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邓小平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对“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划,而且这两步战略目标都实现了。现在,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情况加以确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既同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第二,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展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相一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这三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展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对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党心民意,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四,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吻合的。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虽达到小康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现在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大报告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指出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七个方面: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较于已经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内涵更为丰富。当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纠正过去我们在建设现代化问题上的急于求成的倾向。他所提的“小康”,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但根据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还是从经济方面着眼,解决的生存需要。邓小平曾把“小康社会”描绘为:“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162页。]这种小康是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重要内涵的。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其目标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还包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等方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状态。

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42-543页。]。

如果说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实际,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展开的;那么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则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跨世纪发展”这一问题展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在小康社会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继承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延续了“三步走”战略的发展趋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也突出了它的时代特征,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2002年1月14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文件起草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417页。]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意义十分重大。”[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4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充满了众多的挑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获得发展机遇、开拓发展空间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少数发达国家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谋求自身快速发展,加大了世界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我们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的压力。

从国内来看,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上还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矛盾,城乡关系严重失衡,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此外,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后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对于这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江泽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74-575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朝着这一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深化了机构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规划,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新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和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目前,我们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到建党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原载《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