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平
(二)贯彻和实施正确的基本路线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统一全党的共识,还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工作思路和方针政策
把路线贯彻到实践中,是理论与实际进行深度结合、碰撞的过程。由于实践主体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复杂性、多变性,贯彻实施路线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和推动的。
1.党的基本路线要成为共识才能增强贯彻实施的自觉性、坚定性
邓小平曾说:“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是否正确执行这个路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如果下面不很好执行,那有什么用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有了正确路线,还要展开宣传教育,让路线真正成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才能增强全党贯彻实施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于八大路线,很多研究者认为,全党思想不统一是导致八大路线被改变的主观原因之一。新时期基本路线之所以深入人心,首要因素就是将基本路线的思想载入宪法(最早见于1982年宪法,1993年、1999年和2003年修宪时均予以完整体现),这样贯彻实施基本路线就有了制度保障,而写入宪法的过程也是逐步凝聚共识的过程。其次是党中央非常注重对路线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把基本路线教育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根本基础。因此,新时期基本路线能够得以贯彻实施,与全党对基本路线在思想认识上的高度认同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贯彻实施基本路线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基本路线最直接的实践者。路线正确与否归根结底要靠群众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一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速胜论”思想统领群众,结果可想而知。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这几年“相当多的群众运动不是群众自愿的,是违反群众路线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4页。]。新时期基本路线确立后,江泽民多次强调,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始终不渝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群众。[《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91页。]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既是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
2.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有具体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与之配套
党的基本路线是立足全局所作的宏观的原则性规定,要将其转化为全国人民的实践,还必须有一整套具体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邓小平曾说:“如果没有政策和策略,党的路线就是空的。正确的路线一定要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7页。]有无具体的方针政策也是基本路线能否顺利贯彻的重要因素。1962年1月30日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总路线与具体方针政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4页。]邓小平在新时期伊始就强调,“为了更好地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必须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既要有总路线总政策、又要有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指示精神”[ 转引自江泽民《坚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序言》,《人民日报》1997年3月17日。]。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总结经验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这说明,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能顺利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原因之一是有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与之配套。
3.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还必须善于排除和应对各方面干扰和风险挑战
之所以说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不会一帆风顺,主要是客观环境和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常常影响人们对基本路线的认识。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正确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贯彻实施党的正确路线,必须具备抵抗各种风险和干扰的能力,并在斗争中进一步增强贯彻路线的坚定性,这其实也是检验基本路线的现实基础是否牢靠的试金石。改革开放时期,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等都曾面临巨大风险和考验,但我们党始终沉着应付、冷静面对,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同党的领导人能够汲取过去教训,对形势作出清醒判断是分不开的。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党应对复杂局势的经验和策略渐趋成熟,排除干扰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大为增强。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强调贯彻新时期基本路线,要“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尤其是颇具针对性地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98、810页。]增强了人们贯彻实施新时期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坚持正确的基本路线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也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
1987年中共十三大首次对新时期基本路线予以完整阐述后,十四大报告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不动摇”理念首次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予以展现和确立。
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否意味着基本路线是一成不变的?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与党的“与时俱进”是否矛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说明,党的基本理论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作为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自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江泽民提出,要“坚持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完善我们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51页。]。基本路线“谓之‘基本’,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基本规律,规定的是基本方向,涉及的是基本方略……说基本路线不能变,所指的就是基本的东西不能变”[ 李忠杰:《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以新时期基本路线为例,所谓“毫不动摇”,主要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架构及其辩证关系不能变。所谓“与时俱进”,主要是依据基本路线制定一些具体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等,是可以随着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完善的。例如,关于发展目标,十三大政治报告阐述基本路线时提的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在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尤其是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把基本路线中的战略目标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这是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这种变化,不仅没有改变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而且使基本路线的指导作用更加有力。既把握规律性,又富于创造性,这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更替和演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早在1961年6月21日会见日本客人时就说:“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毛泽东会见日本共产党国会议员访华代表团时的谈话,1961年6月21日。]作为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4—235页。]江泽民提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尽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343页。];邓小平创立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了不起的贡献”[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也是他留下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634页。]。胡锦涛强调,要铭记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页。]为改革伟业奠定的基础。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来之不易。由此,要倍加珍视这条基本路线,无论面对如何艰难复杂的国际国内风险和挑战,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原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