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开办洋务实业
1876年11月,唐廷枢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委派,担当了筹办开平煤矿的重任。为解决轮船招商局和北洋舰队的用煤问题,44岁的唐廷枢带领英国矿师马利师等由天津到开平,连续几日骑毛驴或步行,在开平、古冶、凤山、桥屯一带,考察煤窑、铁石情况。深入到小煤井里观察煤层的贮存形态,并带回煤块和铁石样品,寄给英国有名的化学师施赖礼、戴尔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是:开平煤铁的质量虽不能与英国煤铁相比,但质量很好,开采前景可观。在全面考察论证后,将土法采煤与西法采煤的情形以及开采开平煤的价值计算、化验结果一并禀奏李鸿章定夺。
1877年9月,唐廷枢再次向李鸿章奏报,对开平煤铁的再次化验数据、开采前景、机器设备、资金筹措等事宜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报告中强调申明:天下各矿盛衰,先问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利,四计运转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费筹划。中国“煤夫”工钱低廉,工资在采煤资本中所占比例仅为英国煤矿的一半,开采必获极大利润。同时他提出煤铁乃富国之根本,极易开采。经李鸿章批准唐廷枢筹建开平煤矿,原本打算搞官办煤窑,但因清廷财政困难,决定开平煤矿官督商办。
10月,唐廷枢拟定了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十二条。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专营煤铁,拟集资80万两。善于股份制运作的唐廷枢,以招股方式筹得白银100万两,从外国购买先进设备,请来外国工程师和领工。1878年7月,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唐廷枢任总办。这个煤矿从勘察矿址、拟定计划、购买设备、招集资本到正式开采,都是唐廷枢一手经办。在19世纪末期开平煤矿的年产量曾达到78万吨,总资产增长五倍,成为中国第一个西法采煤煤矿。
开平煤矿开采后,煤炭主要销往天津。唐山距离天津二百多华里,煤炭运输主要靠马车从陆地运往芦台,然后再改水路,由大沽口入海运往天津。这样运输能力不仅低下,运营成本也过高。如果由唐山至芦台修建一条铁路,用火车运煤,可减少运输环节,大大降低成本。唐廷枢便上书李鸿章,请奏开矿、筑路同时进行,建议修筑唐山至芦台的一百里铁路。李鸿章同意这一计划,于1879年清廷奏准,派英国工程师金达督修。只因办矿资金不足,拟先筑唐山至胥各庄这一段。后因上海吴淞铁路发生伤人事件,引发朝野阻路风波。借口唐山靠近东陵,铁路奔驰会震动陵寝,清政府收回批准,筑路就此失败。唐廷枢在铁路不能修达天津的情况下,开始谋划挖河运煤。
唐廷枢亲自沿丰润涧河口溯流而上,考察陡河一带水道,并绘图设计。同年10月,唐廷枢将挖河运煤的主张,向李鸿章禀报。他说:“为解决运煤之需,筹思再三,唯有舍路而取河运。”建议由唐山经胥各庄至阎庄开挖一条七十华里的运煤河道,取名为“煤河”。李鸿章在接到禀呈的第二天就批准此议,并对占地费用及挖河筹资等事宜做了明确批复。
1881年3月,煤河正式开工,河底宽一丈五尺,河面宽六丈,深一丈,建有控制水位的铁石水闸,煤河共占地6500亩,总造价15万5000两白银。煤河在挖到胥各庄至唐山段时,由于地势逐渐增高,原设计河道方案不合理,无法通水行船。李鸿章授意唐廷枢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明确表示为避免震动东陵,不用机车,而用骡马牵引,并为此在清廷中积极奔走斡旋,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同意筑路。这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底,唐胥铁路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因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钢轨上拖曳煤车,被称为“马车铁道”。次年,由于开平煤矿的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道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根据金达的设计,利用矿场的废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构造比较简单的轻型蒸汽机车,牵引力只有百余吨,时速60里,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任庆海 王兴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