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菲
一段“原版录音” 温暖一个寒冷的冬日
1995年春节的前三天,时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焦仁和先生,在结束了北京会谈之后,专门从北京取道上海,拜访当时人在上海的汪道涵,由于北京会谈因种种因素最后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焦先生带着心中的“一丝遗憾”当面向汪道涵汇报了这次两岸“两会”的会谈情况。
这次“汪焦会面”的地点设在上海市南京东路上的和平饭店“和平厅”。现场的氛围就像是“老友重逢”。当焦仁和说到尽管这次会谈大家都有诚心,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时,汪道涵对焦仁和说:“我觉得总的气氛还是好的,大家都有诚意。一是有诚意,二是要气氛是商谈,谁也不想强加于谁,在这样的前提下,无非是再见、再会、再议。”当汪道涵说到这三个“再”时,焦仁和一度比较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第一次发出轻松的朗朗笑声。
焦仁和随后表示:“目前的环境,两岸的互动,必然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样对两岸都有好处。我们两会每次经过多一次的协商和沟通,双方的了解就多一点,误会与隔阂就会少一点,现在逐渐在化解。”汪道涵表示赞同:“我也很同意你的意见,两岸事务性的会谈,逐渐地在进一步的推动,共同考虑的是两岸经济利益的事情,这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两会之间今后更要加强了解。所以确实是大陆的每一次到台湾去的人,回来之后,都告诉我过去他没有了解台湾的情况。我看台湾的一些文艺团体、文化团体、学术团体到大陆来,也逐渐地了解大陆,所以,彼此都在发展当中。”
焦仁和接话说:“在您的指导下,这几年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台湾的经济当然也在发展。如果两岸的气氛趋向缓和的话,到台湾去看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汪道涵感谢焦仁和在回台之前专门到上海来看望他,认为两岸“两会”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在一些事务性的议题上要多会面、多商谈,在会面商谈中增加了解,建立共识,特别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这段只有七八分钟的会面谈话录音,后来被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独家播发,它历史性地记录了一位海协会会长对台湾来宾的尊重,对两岸关系的关切,以及对两岸关系走向的深刻思考。
进入新千年后,汪道涵一如既往,专注于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已使他力不从心。20世纪90年代中叶,汪道涵患胃癌动过大手术,后来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严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更是雪上加霜,双重打击。但是,病中的他仍在为祖国统一和两岸和平鞠躬尽瘁。
2005年1月3日,比汪道涵年轻两岁的辜振甫先生在台北病逝。汪道涵立即派出他的个人代表、海协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于2月1日前往吊唁,并转交汪道涵信函给辜严倬云。信中句句凝咽,字字清泪:“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表现出的沉痛不仅是对老友的哀悼,更是对历史的感慨,其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牵念两岸关系。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