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强
6月28日,李长江倾13个支队(团)兵力四面猛攻郭村。在郭村民众支持下,叶飞部打退顽军28日、29日两次总攻。30日夜,叶飞以攻为守,命廖政国带一个营分路出击夜袭,将顽军逐出数里之外。不料,此时又接到刘少奇来电,说原定增援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不能如期赶到,而新四军第五支队也无法前来增援,形势陡然严峻起来。幸亏陶勇率苏皖支队疾驰100公里及时赶到郭村,使形势稍有缓和。30日夜,为打破被包围的不利局面,挺纵第一团团长乔信明、政委刘先胜率2个营主动向扬(州)泰(州)线出击,插入李军后方,一举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支队(团)部。
在驰援而来的陶勇苏皖支队配合下,加上李部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长王澄、第三纵队第八支队长陈玉生率部阵前起义,挺进纵队取得了战场主动权。7月2日,新四军粉碎李长江组织的第三次总攻,赢得郭村战斗大捷,部队直逼泰州城下。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态势下,7月3日由江南赶到郭村的陈毅为继续争取二李中立,便利新四军东进,下令即时收兵,并主动释放全部俘虏,归还部分枪械,还派代表持其亲笔信去见李明扬,表明新四军“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不变。为表诚意,陈毅还主动与李明扬直接通话,愿将郭村、刘集等地全部让出交还二李。李明扬答应重修旧好,帮助新四军东进,并许诺在韩德勤今后进攻新四军时严守中立。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陈毅、粟裕于1940年6月底、7月初先后率江南部队过江北上,与已在苏北之叶飞、陶勇两部会师。7月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江都塘头成立,由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计9个团7000余人。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经过深入动员和组织准备,陈毅、粟裕于7月25日挥戈东进,于 7月28日攻占黄桥,歼灭保四旅守军,并争取该旅特务团起义。随后又乘势南进,攻占靖江县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并挫败日军两次报复性“扫荡”,很快开辟了纵横100公里的新区。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粗具规模,新四军的威信也与日俱增,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热烈要求新四军长期驻扎黄桥,保护地方,打击日军。
9月上旬,韩德勤命其保安第九旅张少华部进驻姜堰,封锁粮源,以图将新四军逐步压缩到沿江狭小地带,引诱日军向新四军合击。此举不仅给新四军带来极大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绅商民众的极端不满。为疏通粮源,解决军需民困,新四军于9月13日攻取姜堰,又于9月30日主动退出姜堰,让给二李,以争取二李中立。
韩德勤视新四军退让为软弱,决定进攻黄桥,吃掉新四军。他于9月30日命其部兵分3路扑向黄桥。10月4日上午,韩军第三十三师首先向黄桥东门发起强攻,先后攻克黄桥东面的小焦庄和发电厂。至下午2时,向东门的进攻进入高潮,第三十三师先后7次冲到东门,双方反复争夺,战斗呈白热化。下午3时,从高桥南下的翁达独六旅前锋已抵达黄桥以北3公里处,完全进入新四军设伏地带。预伏之叶飞第一纵队立即分路出击,将独六旅切成数截,首先攻击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从侧翼迂回到独六旅后方,趁势将该旅包围。经3小时激战,全歼独六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
第三十三师为扭转不利局面,仗着人多、弹药充足,拼命猛攻东门,守军防御工事大部被密集炮火摧毁,部队伤亡甚大。韩军曾一度攻进东门。第三纵队司令陶勇和参谋长张震东亲自挥动马刀,率领部队硬是把韩军杀出东门,然后架起机枪,将韩军死死顶住在东门外。在中共苏北区委的组织下,黄桥及周围地区民众纷纷成立担架队、纠察队,掀起了支援前线、保卫黄桥的热潮。镇上60多家烧饼铺的工友日夜赶做烧饼支援新四军。5日夜半时分,粟裕见时机成熟,命王必成率第二纵队切入韩军背后,断其归路。叶飞率第一纵队不顾激战独六旅后的疲劳,挥师南下,奋力攻击第八十九军司令部。陶勇亦从三纵守备部队中抽出力量,把包括炊事员在内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从黄桥的东门及其两侧正面出击,完成了对韩部第八十九军的合围。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乘马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此战,新四军以少胜多,歼灭韩军主力12个团及保安旅一部,共计1.1万余人,俘韩部师、旅长以下军官600余人,缴获步马枪3000余支、手枪200多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炮8门,还有大量军需物资。
黄桥战役的结果,使苏北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四军掌握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权,在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起根据地。
战略反攻,车桥大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重建,率全军7个师。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第一师,师长粟裕,叶飞任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政委。作为主力,第一旅在讨伐叛逆李长江、苏中三分区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受到军部和华中局的多次表彰。
车桥是距淮安城东南20余里的一个大镇,镇内驻有日军第六十五师团2个分队、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这里碉堡林立,是该地区敌军指挥中心。1944年3月,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决定发起车桥战役,并由叶飞负责具体指挥。3月1日,叶飞在野战司令部召开营以上干部会作动员布置,决定此战采用攻坚打援战术,他将参战部队分为3个纵队,以1个纵队攻坚,2个纵队打援。攻坚部队先从湖垛方向作佯攻姿态以迷惑敌人,然后于3月3日午后,分南北两路向车桥急进。5日凌晨1时50分发起突然进攻,出其不意突破围墙,冲进车桥镇内,向日伪守军逐街、逐屋、逐碉发起猛攻。经20小时激战,新四军歼灭日军70余人、伪军500余人,攻克日伪碉堡53座,完全占领车桥。
在车桥攻坚战的同时,从5日午后至7日下午,布置在车桥外围小王庄、韩庄等地的打援部队先后打退日军5批援军,日军大队长山泽大佐毙命。至13日,日伪军从淮安、宝应地区10余处据点全部撤走。新四军车桥战役取得攻坚打援的双胜利,共计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383人,生俘日军山本中尉以下官兵24人。此战打通了苏中和苏北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根据地,解放了淮宝地区数十万群众,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抗战信心。数十年后,叶飞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车桥之战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经在望了。”
叶飞率部东进北上,转战苏皖,以不断的胜利忠实地践行了党中央制定的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发展方针;扩大了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敌后民众中的影响;锻炼了部队,提高了在丘陵、平原、河网湖区作战的信心;部队的人数和装备也得到了迅速的壮大;更重要的是,通过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执行党中央制定的新四军战略发展方针的自觉性。叶飞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敢于胜利的钢铁意志、胸怀大局的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仍然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