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向我开炮”——寻找《英雄儿女》王成最初的原型 

董少东

2014年07月01日13:41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向我开炮”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蒋庆泉和《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左)。

本报记者 董少东

五十年前,电影《英雄儿女》上映,轰动全国。直至今日,它仍是我国抗美援朝电影中最知名、也最感人至深的一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的呐喊,让人血脉贲张。一曲《英雄赞歌》,荡气回肠,传唱不息。

诚如这首歌中的念白所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王成的艺术形象,浓缩了无数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最直接的原型,一个是喊出了“向我开炮”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一个是抱着炸药包跳入敌阵的杨根思。

而在于树昌之前,一个叫蒋庆泉的步话机员第一次喊出“向我开炮”。这个“王成”不太为人所知。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只是辽宁锦州郊区的一个复员老兵、普通农民,默默无闻。

因为曾经被俘的经历,他选择沉默,隐匿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也把自己的英雄壮举深埋心底。

直到近年,蒋庆泉的事迹才被发掘出来,王成最初的原型得以还原。耄耋之年的老人,终于成了现实中的英雄。

呼唤“王成”

蒋庆泉的家在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大岭村。进村之后,记者给他打电话询问具体住址,他在电话中指引:“你顺着大路走到村部(村委会),我到门口接你。”

大岭村很大,走了很远也没见到村委会,记者又向村里人打听。村民抬手一指:“那个大广告牌旁边就是村部,牌子上是蒋庆泉,老英雄。”

渐行渐近,广告牌上的内容清晰起来:一位消瘦黝黑的老人,神情严肃、庄重地敬着军礼,旁边两行大字:“战斗英雄在大岭,向我开炮第一人!”

蒋庆泉就站在牌子下,比广告牌上的形象小了两圈,同样地消瘦黝黑,腰背挺直,老远就向记者招手,迎了过来。

这个广告牌是村里最明显的标志物,他给记者指路时却没有提起。他说:“那是村部立的,我把自己放那么高干啥?”

牌子的广告语后面写着“大岭村宣”,刚刚竖立起来不久。蒋庆泉说,大岭村用他的形象为村子做宣传,他不好反对,“立就立吧。”但是这种张扬还是让他有些不好意思。

近几年,蒋庆泉的事迹被不少媒体报道过,还上过电视,但半个多世纪的沉默似乎已成习惯,他不太适应这样大张旗鼓地把自己放在英雄的位置上。

即便是他的家人,也是近几年才在外人的口中得知蒋庆泉是个英雄。

最早猜测到蒋庆泉身份的是他的妻兄冯自元。那是2004年的一天,冯自元在电视上看到以老电影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传奇》,那一期刚好介绍《英雄儿女》。一位老嘉宾说,《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有原型的,名叫蒋庆泉。

冯自元当即找到蒋庆泉询问,蒋庆泉说:“没那事,天底下叫蒋庆泉的多了。”

冯自元不甘心,给蒋庆泉的大儿子蒋利打了电话:“电视里说蒋庆泉是23军的,你爹不就是23军的吗,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蒋利在葫芦岛市当老师,只在节假日才回大岭村看望父亲。当时年近半百的蒋利对《英雄儿女》并不陌生,那是他儿时最喜爱的电影,看过无数遍,但从来没想过父亲与王成能有什么关联。

他知道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一名老兵。然而对于当兵时的故事,蒋庆泉从不愿多谈,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过问。

在蒋利的记忆中,父亲主动提起打仗的事只有一次。那次,蒋庆泉从村里带回了一张泛黄的报纸,指着里面一篇描写志愿军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文章对儿子说:“这场仗爹打过。”往下却不细说了。

挂了舅舅的电话,蒋利当晚就赶回锦州,向父亲提出了这个疑问。

蒋庆泉沉默许久,说出了一句让蒋利觉得“没头没尾”的话:“喊了又怎么样,他们没有开炮啊!”随后,再不发一言。

蒋利从父亲那里问不出个所以然,但已确定父亲一定有着一段特别的经历。回到葫芦岛的家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打开电脑,将“蒋庆泉”三个字输入网络搜索。

一堆关于蒋庆泉的网页跳了出来。除了那些如蒋庆泉所说的“重名”,蒋利发现了数篇以寻找蒋庆泉为主题的文章,题目包括《关于王成原型》、《呼唤“王成”:你在哪里?》等。

网上的帖子多数是转载的,已经看不出最初的出处,但保留了作者署名的,都是出自一位叫洪炉的老作家,他曾经是23军《战地报》的一名战地记者。这些文章明确指出,23军步话机员蒋庆泉在石岘洞北山阵地上喊出了“向我开炮”。洪炉曾为此写过报道。

蒋利也在网上找到了那期《电影传奇》说出蒋庆泉名字的老嘉宾,正是洪炉。

蒋利说,当时自己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平时沉默寡言、一副标准老实巴交农民形象的父亲,竟然就是抗美援朝电影中最著名的英雄王成。

“他为什么不说呢?为什么不承认呢?”蒋利知道从父亲那里得不到答案,又联系不到正在苦苦寻找父亲的洪炉,于是,他在一个转发《呼唤“王成”》的论坛帖子下面,跟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和邮箱。

在网络世界,这样一个信息犹如大漠中的一颗砂粒。整整4年,蒋利没有收到任何回馈。

直到2008年9月,蒋利的手机接到了一个来自江苏宜兴的长途。

来电者名叫陆洪坤,也是一个抗美援朝老兵,步话机员,而且正是当年在指挥所与蒋庆泉通话的上线。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陆洪坤找到蒋利的电话十分偶然。

在朝鲜战场上,蒋庆泉和陆洪坤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两人都是通信连的步话机员。这个连是23军67师直属通信连,只有在战斗中,步话机员们才被分派到参战的营、连甚至排级单位,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呼叫、指挥炮兵进行定点轰击。

陆洪坤的位置在201团指挥所,与前线的蒋庆泉通话。他亲耳听到了步话机中蒋庆泉嘶哑的喊叫:“向我的碉堡开炮。”

在陆洪坤的记忆里,蒋庆泉最初呼叫的炮火攻击点是阵地前60米。起初,他们的通话是用暗语“撒花生米”,但很快,蒋庆泉就不管不顾地直接喊“开炮”了。他要求的炮击点越来越近,到阵地前10米时,陆洪坤不敢应答了:“太近了,你怎么办?”

步话机中的蒋庆泉急得直接开骂:“别扯淡了,鬼子到我门口了,向我的碉堡开炮。”

后来,步话机中又传来了蒋庆泉的报告:“炸到我了!”“共产党万岁!”直到步话机陷入彻底的沉寂。

同是步话机员,又是平时要好的兄弟,陆洪坤相信蒋庆泉已经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既心碎又激动。战斗结束后不久,他和同时值班的战友谷德泰,把蒋庆泉的事迹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当时的23军战地记者洪炉(当时笔名卢弘)很快听说此事,找到陆洪坤和谷德泰采访,写成了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步话机)员蒋庆泉》。文中,他把“向我的碉堡开炮”简化成了“向我开炮”。

然而,就在部队准备为蒋庆泉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其英雄行为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在与“联合国军”的板门店谈判中,我军被俘人员名单中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按照规定,凡被俘者不予宣传,洪炉的这篇通讯也被压了下来,再没有发表。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宣传蒋庆泉实在是个迫不得已的决定。战俘名单中的蒋庆泉和“向我开炮”的蒋庆泉是不是同一个人还不能确定,而如果这两个就是同一个人,我们的英雄就已经成了战俘。按照当时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的政策,志愿军战俘很可能被送到台湾。蒋庆泉的英雄行为一旦公之于众,很可能被联合国军大做文章,势必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

蒋庆泉自此音信全无,他的英雄壮举像洪炉压在箱底的那份手稿一样,不能公开。除了洪炉、陆洪坤等几个当事人,再没有人知晓蒋庆泉是位英雄。

1953年7月,在另一场战役中,同属23军的218团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同样喊出了“向我开炮”,并在战斗中牺牲。洪炉和战友田金波一起去采访,写出了《向我开炮》一文。文中以218团通信连一位排长孙绍钧的口吻,讲述了于树昌的事迹。据洪炉回忆,于树昌和蒋庆泉的事迹如出一辙,他负责撰写的部分几乎就是《顽强的声音》的翻版,只是人物的名字改成了于树昌。

《向我开炮》一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反响巨大,并收入了通讯作品集《志愿军一日》。

这篇报道后来被《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又结合了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王成。

实际上,《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在原作中,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一句:“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毛烽曾对洪炉说,表示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写成一个字”,直到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才明确了王成具体的英雄形象。

洪炉当时并没有告诉他,最初的“王成”叫蒋庆泉。蒋庆泉也就成了洪炉心底一个解不开的结。

上世纪90年代,洪炉曾尝试着寻找蒋庆泉的下落。但23军几经改编,很多队伍调入了其他部队,并没有留下抗美援朝时普通士兵的资料。洪炉也曾去询问过民政部门,还是没有收获。

陆洪坤也同样惦记着蒋庆泉。赶上志愿军战友的聚会,他总会询问是否有人知道蒋庆泉。但通信连位置特殊,只在战斗时才到一线部队去,而且去向并不固定,本来熟识的人就不多,知道蒋庆泉的志愿军老兵寥寥无几,更别提与他保持联系了。

直到2008年8月的一天,陆洪坤的孙女在家里上网,他对网络很好奇,就让孙女把爷爷的名字放在网上搜一下,看能找到什么。

没想到,这一搜竟然找到了洪炉的文章《呼唤“王成”》,文中提到了陆洪坤和谷德泰的名字,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湮没的历史记忆。

洪炉的文章是2000年的时候发表在《解放军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上的,后来被网络论坛转载。八年过去,早已湮没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但“陆洪坤”三个字还是被搜索到了,而且非常巧合的是,4年前,蒋利恰恰在这个页面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通过蒋利,陆洪坤获得了蒋庆泉家的电话。电话打去,当听到老战友的声音时,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回忆,父亲和老战友叙旧几乎是在对着电话“大喊”,就像他们当年握着步话机通话一样。电话中,陆洪坤叫父亲“小鬼”,父亲则叫陆洪坤“小胖子”,那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的外号,也是步话机中的代号。

放下电话后,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个20多年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当即决定,让蒋利带着自己去看老战友。这年国庆假期,父子俩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宜兴。

蒋利终于听到父亲亲口讲出了那段在心中深埋了50多年的历史。

大炮上刺刀

1952年底,蒋庆泉所在的23军作为轮换部队入朝。起初是布置在东海岸圆山修筑工事,防止敌人登陆。在23军驻防点的东侧不远就是仁川——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最著名的登陆点。

12月底,23军到“三八”线接替38军防务。蒋庆泉回忆说:“跟我对口交代工作的那个步话机员一见面就说,我们是38军、万岁军!牛气啊!”蒋庆泉说,那时候我们部队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和38军比一比。

23军同样是一支有着辉煌战史的部队。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淮海战役活捉杜聿明……蒋庆泉掰着指头一一列举,如数家珍。这些战役,有他参加过的,也有没参加过的,但军队的荣誉感就像基因一样在每个战士的血液里传递。

23军进入阵地的时候,五次战役早已经打完,上甘岭战役也已经结束,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进行拉锯战。

蒋庆泉当时在67师,阵线上有个村子叫石岘洞。石岘洞几乎就跨在“三八”线上,村北有座不高的小山,通称石岘洞北山。正是在这片区域内,爆发了朝鲜战争后期著名的石岘洞北山战役,这也是23军入朝作战后最为惨烈的战斗。

23军67师的对手,是美国陆军第7师。这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一支王牌部队,有“滴漏器师”之称,意思是说它执行战斗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确无误。

这是两支久经战阵的军队的较量,注定会是场惨烈的对决。

其实,在石岘洞北山战役之前,67师和美军第7师已经在丁字山较量了一次。

丁字山是志愿军阵地的一个突出部,像楔子一样插入了美军防线。美军第7师出动重兵,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强攻,却始终无法撼动仅仅一个排驻守的志愿军阵地,最终狼狈退去。

67师取得了防守的胜利,却也深切体会到美军在装备和火力上的巨大优势。在此后的石岘洞北山战役中,迅速调整了战术。

围绕着石岘洞北山,志愿军和美军共进行了四次争夺,蒋庆泉参加了前三次,而且都是冲到了最前线。那时,他调派到201团2营5连,跟随连队冲锋。

“5连是201团的尖刀连,永远是主攻先锋。”蒋庆泉说,“每次冲锋前,连长先交代‘我死了,谁谁接替指挥’。连长敢去死,哪个战士不拼命?”

志愿军的攻击都是在晚上发动,以躲避美军强大的炮火优势。而且,对石岘洞北山的攻击是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攻而不守。那里不像上甘岭有着险要地形和坚固的坑道,单凭步兵本就无可防守。

5连趁着夜色进入预定位置,然后由蒋庆泉为炮兵指示轰炸目标,进行炮火准备。随后,步兵冲锋,消灭驻守之敌,蒋庆泉指示炮火延伸,追着轰击敌兵逃路。回撤前,蒋庆泉还要再指示炮兵对反攻的敌人再来一次或几次轰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一线步话机员为炮兵做指引的战术,其实应该算志愿军从美军那里学来的。在二战期间,美军就将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前线步话机员(美军称“前进观察员”)能够直接调动指挥后方的炮群乃至军舰舰炮。吴宇森在好莱坞导演的《风语者》,讲述的就是一群印第安裔美军步话机员的故事。

在23军入朝前,普通战士蒋庆泉才被抽调到67师通讯连,和几十名战友一起突击学习了步话机操作。他还记得那时候部队的步话机型号也不统一,有我国自己产的“五一式”,也有前苏联造的,型号记不清了,战士们都借着谐音称它“王二埋汰”,而他使用的是缴获美军的BC300型。每台步话机有正副两个步话机员。

蒋庆泉回忆,第一次战斗非常顺利,5连死伤了十几个人,就歼灭了上百敌人。第二次,敌人也转过味儿来,火炮打我们的冲锋线路非常准确。5连连长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不过,5连还是冲上了阵地,并且顺利撤回。

在回撤的路上,蒋庆泉和副手王福臣意外遭遇了两个美国兵。由于是凌晨,双方遭遇时已经近在咫尺。步话机员没有武器,美国兵也来不及开枪,挺着卡宾枪上的刺刀就扎向了蒋庆泉的肚子。

幸而时值严冬,蒋庆泉穿着厚厚的棉服,这一刀并没有造成致命伤害,双方倒地纠缠在一起。蒋庆泉身材瘦小,又背着沉重的步话机,根本不是人高马大的美国兵的对手。情急之中,他一口咬在了美国兵的肩上。

剧痛之下,美国兵松开了掐在蒋庆泉脖子上的手,枪也扔了,顺着山坡一路连滚带爬地跑了。另一个美国兵没等交手,转头就跑。王福臣追了两步没追上,转头回来,蒋庆泉捂着肚子的手上已经鲜血迸流。

蒋庆泉负了伤,缴获步枪一支,得了个三等功。“我是通信连第一个凭缴获立功的,这个伤值了!”回想起那一幕,蒋庆泉笑呵呵地说。

也因为这次负伤,让蒋庆泉差点错过了第三次石岘洞北山战斗。那是他负伤半个多月后,原本替换他到2营的步话机员临时调动,班长谷德泰看到蒋庆泉,就问了一句:“小鬼,你的伤怎么样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