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友
“海角归来奔国难”
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伪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给李惠堂致电,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
李惠堂闻讯以后,他不愿意为汪精卫效劳,现在又派专机来,那怎么办呢?最后他考虑,反对不行,那就走为上策。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追踪,李惠堂决定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从澳门去广东只需7个小时的车程,但因为天气和船舶的缘故,一路周折不断,他竟然漂泊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返回广东五华锡坑老家。
李惠堂一路上受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时更是受到李济深先生的热情款待,离桂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回到家乡后,他在田野乡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在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足球,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次访问梅县、兴宁、韶关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山乡体育运动的发展。1942年,黄河决堤,灾民非常多,当时国民党政府号召李惠堂举办足球义赛,义捐。韶关、桂林、南宁、四川及整个大后方,义赛打了138场。收入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1942年,李惠堂在故乡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队。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华南四省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效力母队南华队。1947年,已经42岁的李惠堂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结果以4∶2取得了胜利,这场比赛也成了他的“挂靴之战”。
当选亚洲和国际足联重要职务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他还在英国罗布雷受训四个星期,获得英国足球总教练的文凭,并获得国际足联颁发的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
回香港后,他创立了华人足球裁判会,蝉联6届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曾写信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队男足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事。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又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1966年,他被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主席。因此,他在世界足坛和亚洲足坛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惠堂生前,还写下《足球经》《球圃菜根集》《足球技术》《足球规则诠释》《杂果盘》《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登龙术》《足球读本》《鲁卫吟草》《南游散记》等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可见,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足球风气的带领者,也是开启中国甚至亚洲足球运动的主要功臣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他生前共获得了50多个荣誉称号、100多枚奖章和120多座奖杯,在中国那些动荡的年代里,他用自己的双脚谱写了一个个足球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