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民国年间,足球很“火”,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

“看球要看李惠堂”

徐忠友

2014年07月03日16: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05:春秋周刊

李惠堂的“球王”照

李惠堂的“球王”照

    首次出战奥运会的国足队员,前排中间为场上核心李惠堂。

首次出战奥运会的国足队员,前排中间为场上核心李惠堂。

1976年8月13日,当时的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李惠堂同来自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当年曾流传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足球神童”

1905年9月18日,李惠堂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李浩如是20世纪初香港建筑巨商连生建材公司的创办人,他在亲兄弟中排行第三。母亲是陈琼笙,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从小对他教育甚严。

1912年,由于家中兄弟姐妹较多,6岁的李惠堂就被父母送往老家广东省梅县(现为梅州市五华县)锡坑乡接受基础教育,并在该地自学足球球技,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带球技术。

1917年,父母将12岁的李惠堂接回香港,同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中学教育。他脑子非常聪明,不仅能用流畅的英语发表演讲,还能用中文填词做诗。课余时间,他仍继续参与校内正规的足球训练和师生比赛,在同学中独胜一筹,比赛时踢球技术远远超过一些年轻的老师。因家中商务较多,他只读了两年中学,14岁那年就辍学回家协助父亲打理业务。

1922年,南华体育会举办“夏令营杯”足球赛,李惠堂就报名参加香港大坑村童子会足球队,担任前锋的他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的足球技巧,进球数为全场第一。

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他带领童子会足球队取得了胜利,被观众和媒体誉为“足球神童”。

“万人声里叫球王”

“夏令营杯”足球赛结束后,香港最有名气的南华足球队当场决定接纳李惠堂为香港南华足球队队员,被分配到实力较弱的乙组乙队。但热爱足球的他经过勤学苦练,进步很快,第二年就晋升南华乙组甲队,并两次获派在甲组比赛中上场比赛的机会,这在乙组队员中也是最突出的。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比赛中他出任左边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当时他身高1.82米,跑动速度快,动作敏捷,特别是控球技术尤为出色:一般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经常一射就中,让对手防不胜防。

他在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比赛前日本人以为稳操胜算,不料以1∶5大败,让中国队夺得了冠军。上海的《申报》将日本媒体表达沮丧情绪的“号外”传回国内,把标题改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这让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获得“铁军”的称号。

同年8月,李惠堂随香港南华足球队赴澳大利亚,他作为主力前锋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足球队交战。初到澳大利亚,他看到中国球员在澳大利亚媒体上刊出的形象都是骨瘦如柴的“东亚病夫”,他暗下决心要在比赛中扭转中国人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开场仅5分钟他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此,澳大利亚体育管理部门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的报刊则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用了“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加以赞美。

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就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加盟上海乐华足球队,创下了十分显赫的战绩。

1931年,国际奥委会吸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以李惠堂为队长的中国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他和队友们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坐船时经常呕吐不止,到柏林已疲惫不堪,结果在奥运会上比赛时,以0∶2负于英国

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