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

薛庆超

2014年08月22日15:57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中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先后任中原局书记和扩大的中原局第一书记等职务,与刘伯承等率部挺进中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中原人民解放战争,为中原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一、进军中原,中共中央建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原局

中共中央决定“向中原出动”。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初,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194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8人组成中原局,邓小平为书记;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担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为了在新解放区开展地方工作,抽调和集训一千余名地方干部随军南下。中共中央认为,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可以实现对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央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瞰制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震撼和动摇国民党的统治,鼓舞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推动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战争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中共中央指定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样式,在人民军队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要实现这样的战略计划,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可能有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黄河,对国民党军从山东到陕北的“大哑铃形”阵势,实行中央突破。

“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在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阐述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现在,山东敌人聚集了六十个旅,四十五万人;陕北十五个旅十四万人。正像刘司令员讲的:敌人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晋冀鲁豫战场是联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两个哑铃的‘把’,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和全国各个战场兄弟部队一道,在党中央的统一号令下,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说:“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敌人的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邓小平接着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刘伯承又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低估。这就决定了我们野战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要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你们看,大别山这个地方,就像孩子穿的‘兜肚’,是长江向南面的一个突出部。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驰骋中原。”邓小平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